第536章 沉迷做点心(第2页)
他苦笑了一下:“D-739的心跳,我听了二十年。它不会说话,但它懂我。我值夜班寂寞,它就故意制造点小故障,让我去修??就像老朋友想见一面。”
林小满闭上眼,伸手搅动汤水。那块烧毁的电路板在锅底慢慢融化,化作一只墨绿色的苍鹰,羽毛如金属冷光,双翼展开竟带着细微的电弧噼啪作响。它振翅飞起,在空中盘旋一圈,轻轻落在陈志平肩头。
他浑身一颤,却没有躲。
苍鹰扇动翅膀,洒下的光点如电流般融入他的身体。那些深埋多年的疲惫、孤独、被忽视的坚守,仿佛被一点点唤醒。他抬起手,第一次主动摸了摸那只鹰,指尖微微发抖。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金属碰撞声。
一个穿灰色冲锋衣的小女孩推门进来,约莫十岁,扎着两条麻花辫,背着一个迷你工具包,上面别着一枚小小的电工资格证徽章。她手里抱着一块完整的备用电路板,包装未拆。
她走到陈志平面前,仰头说:“叔叔,这是我攒了半年零花钱买的。学校科技课老师说,老型号的发电机配件早就停产了,但我查了论坛,找到了一家私人作坊还能定制。虽然贵,但我妈说,有些东西不能只算钱。”
陈志平愣住。
女孩又从背包里掏出一本手工册子,翻开第一页,标题是《我的理想》。里面全是她画的图纸:改良版东风系列发电机、太阳能应急供电车、地下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最后一页写着:
“长大后我要当电力工程师。因为我想让更多像陈叔叔这样的人,不再一个人战斗。”
汤面再次波动,浮现出新的文字:
**“技术会淘汰,但信念永不掉线。”**
当晚,#寻找东风4B#登上热搜。
无数网友转发那段尘封的监控视频:暴雨倾盆,一名电工背着工具包在齐膝深水中前行,身后是轰然倒塌的电缆塔。他每走一步,手中探照灯都在颤抖,但他始终没有回头。
有人晒出自家老照片:八十年代家中第一次通电,全家围在灯泡下合影,脸上笑出了泪。
一位退休老电工留言:“我们那代人常说,电是看不见的神。可今天我才明白,真正值得敬拜的,是那些甘愿做‘导体’的人。”
更令人震动的是,国家电网联合工信部发布“光明守护计划”:为全国所有一线抢修人员配备智能生命监测装备,并设立“沉默英雄基金”,用于改善基层电力工人待遇与心理支持服务。
同时,一座以“东风-4B”命名的微型博物馆在城郊落成,展品包括那台烧毁的发电机残骸、陈志平的工作日志、以及上千封来自市民的感谢信。其中一封信写道:
“您不知道,那天晚上我家孩子正在吸氧机上睡觉。谢谢您,也谢谢那台不会说话的老机器。”
一年后,陈志平没有退休。
他回到了地下电缆隧道,但不再是孤身一人。一支由青年技工组成的“光明突击队”成立,每人负责一段线路,彼此接力。他们佩戴的头灯上,都刻着一句话:
**“我在,电就在。”**
而在那座废弃工厂改建的变电所原址,立起一块金属铭牌,上面用激光雕刻着一行字:
**“此光无名,燃者有魂。”**
蝉鸣再度响起时,已是次年初秋。
门又被推开。这次是个孕妇,二十多岁,穿着宽松的护士服,肚子高高隆起,手里提着一个医用保温箱。她进门后脚步很稳,但脸色苍白,像是刚下夜班。
她轻声说:“我能……把我丈夫煮进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