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沉迷做点心(第1页)
得益于秦淮的突破,秦落狠狠过了几天好日子,每天早上都成功做到了吃不完兜着走,揣着两大袋早点去学校给和他关系好的同学分发点心,一时间秦落成为了全班人缘最好的人没有之一。
这件事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
门开的时候,风铃响了。这一次的声音比往常慢半拍,像是被什么沉重的东西拖住了节奏。进来的是个穿黑色工装裤的男人,四十几岁,左腿微跛,走路时肩膀一高一低。他手里拎着一只锈迹斑斑的工具箱,表面贴着几张贴纸:一张是“高压危险”,一张画着闪电符号,还有一张已经褪色,勉强能辨出“市南变电站”几个字。
屋里没人说话。苏晓把灯调得更暗了些,李哲重新关掉了手机屏幕,张野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录音笔??他知道,这种沉默往往意味着更深的伤口。
男人站在门口,喘了口气,像是刚从一场漫长的跋涉中挣脱出来。他的脸很瘦,颧骨突出,眼窝深陷,但眼神却异常清亮,像深夜里独自巡线的探照灯。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那是一双橡胶绝缘靴,底子磨得几乎透明,右侧裂了一道口子,用黑色电工胶带缠了三层。
林小满没问名字,也没递水。他知道有些人,开口前需要时间。
过了很久,男人才缓缓开口:“我叫陈志平。电工,干了二十八年。”
他说完,从工具箱夹层里取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张泛黄的照片和一枚烧毁一半的电路板。他动作很轻,仿佛怕惊动什么沉睡的东西。
“我想……把我搭档煮进去。”他说。
所有人都愣住了。
“不是人。”他立刻补充,“是台老发电机。编号D-739,型号‘东风-4B’。它跟我搭了二十年班,在城郊那条地下电缆隧道里。”
他顿了顿,声音低下去:“去年台风天,线路跳闸,整片老城区停电。我们进去抢修,地下水倒灌,氧气越来越少。我晕过去了。是它撑到最后,强行启动应急供电模式,给我争取了十五分钟逃生时间。等我爬出去,再回去找它时……它已经被泡在三米深的水里,主控模块全烧了。”
他说着,把那块焦黑的电路板放进汤锅。
铜锅静了一瞬。
随即,水面翻涌起墨绿色的波纹,如同雷雨前云层压境时的天光。光影浮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座废弃工厂改建的变电所,墙皮剥落,铁门吱呀作响。年轻的陈志平穿着崭新的蓝色工装,正对着一台庞然大物调试参数。那是一台国产老式柴油发电机,外壳漆成军绿色,侧面写着“东风-4B”,排气管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钥匙。
画面切换:暴雨夜,隧道渗水严重,警报声尖锐刺耳。陈志平被困在断裂的电缆井下方,头顶钢筋摇晃,随时可能坍塌。通讯中断,呼吸困难。就在他意识模糊之际,发电机突然自动重启,轰鸣声震耳欲聋,灯光短暂恢复,监控系统将他的位置传回调度中心。
救援队因此及时赶到。
再一幕:除夕夜,万家灯火通明。陈志平坐在发电机旁啃冷包子,顺手给机器盖了件旧棉衣。“你比我有家。”他笑着说,“至少每年还有人来保养你。”
又一段记忆闪现??某个冬天,一个小女孩跟着母亲来送锦旗。她父亲因突发脑溢血送医,当晚正是这台发电机保障了医院ICU不断电。小女孩踮脚摸了摸发电机外壳,认真地说:“叔叔说你是英雄。”
陈志平红了眼眶。
汤面缓缓浮现出一行字,笔迹如电流般跳跃:
**“人类用电照亮黑夜,却忘了是谁在黑暗中替他们守着火种。”**
屋里依旧寂静。
苏晓捂住嘴,眼泪无声滑落。她想起自己曾在写字楼加班到凌晨两点,抱怨空调太冷、电梯太慢,却从未想过,此刻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人正趴在潮湿的地沟里接驳电缆。
李哲低声说:“我们每天刷短视频、点外卖、开空调,可这些便利的背后,是多少人在看不见的地方咬牙撑着?”
张野摇头:“最讽刺的是,一旦出事,人们只会骂‘怎么又停电’,却没人问过,是谁在暴风雨里爬电线杆。”
陈志平依旧站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工具箱上的贴纸。他忽然说:“你知道吗?我们这行有个规矩:新来的学徒第一课不是学接线,而是学会听机器的声音。每台设备都有自己的‘心跳’。听久了,你就知道它什么时候累,什么时候快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