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1页)
现如今,随着更多「遗尸遍野丶江面浮满死者」的传言流传,民众对日军的仇恨和恐惧达到新高度。
可日军一面严控媒体,一面在国际场合继续声称「军纪良好丶已经平定」,官方话术中,南京似被彻底隔绝。
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当地实施了严厉的军管:
城门与道路由宪兵与陆军严格把守,外来人与物资必须经过严审;
电报与邮政皆受审查,任何想带出「屠杀证据」或照片者,都面临生死风险;
留在南京的部分外国人(如某些使馆丶教会人员)也在自身安全压力下谨慎行事,他们或许有记录,却难以大规模向外公布。
这使得南京近乎「一座沉默之城」。对外信息全由日方发出,动辄宣称「全城安定」丶「并不存在违反国际公约之行为」,舆论洗白到极端无耻的程度。
在上海,日军也有类似封口手段:查禁报纸丶抓捕「散播谣言」者。
魏若来与苏漫漫眼见越来越多的惨痛故事被堵在舆论门外,心中又怒又恨:
明明有无数难民在哭诉亲眼所见,但官方说辞却一口咬定「不存在大屠杀」丶「部队只是正常进驻」,引发国际社会的一些疑问,却未爆发足以施压日本的声浪。
「如果不想法子把更确凿证据抛出去,让世界看见,就只会让日军继续粉饰太平,掩埋他们鲨害中国人的真相。」
「所以?我们怎么潜入南京?」苏漫漫关心的是战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战略的事儿让魏若来来确定。
「目前看来,当务之急是,若能弄到更多照片或外籍人士写的报告,就能震慑那些喊『这是谣言』的家伙。」魏若来低声说。
的确如此,虽然他尽了全力探索联络南京的渠道,但是谈何容易?
南京城若已成锁城屠场,外人根本没可能进入,即便侥幸进入,还要全身而退,简直是做梦。
「怎么获取?南京封锁极严……」苏漫漫蹙眉不语。
魏若来缓缓道:「也许可以尝试偷偷潜入南京外围,通过某些教会或留守使馆人员搜集资料。」
她骇然:「太危险了!日军在那里杀人如麻,你一旦暴露……」
他的表情:「是啊,很可能有去无回。可若无人做,就没人能戳破他们洗白的谎言。
连英子的生化实验罪证,也许能在那边找到更多线索。」
苏漫漫紧咬住嘴唇,为难地说道:「可我们不是还要逃离上海?时限不多。」
魏若来思索道:「可以分头进行。或许能找到与南京安全区外国人联络的方式,把资料带回上海再转给国际媒体……」
但是,上哪儿去找这样的外国义士呢?
但是,办法总是有的。在租界里有个难民营,这是由「反战同盟会」捐助创办的,得到了宋美龄的支持。
难民营里主要是犹太人,也有不少英美国家的媒体记者丶反战人士。
日方对这个难民营恨得牙根痒痒的,但为了维持自身形象,虽然严密监视,但依然没有下手破坏。有事没事,还过来拍照留念,拿来做宣传,给自己脸上贴金。
这期间,一些曾到南京战区当过志愿者的传教士,或是媒体记者,陆续携带日记丶照片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逃回了租界。
他们中的一些人,想揭露日军残忍,但特高课紧盯不放,常常半途截获资料,对当事人实施暗鲨丶驱逐等行径。
魏若来得到一个绝密消息,有人将一部分相片藏在租界的某个图书馆的地下储藏室里。
据说那些图片和资料非常详尽,能证明南京街头堆满尸体丶还有化学实验的痕迹。
可惜,具体细节不得而知,他也不可能把所有图书馆翻个遍。
图书馆可大可小,传教士说的图书馆,极有可能只是某处教堂的内室而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魏若来和苏漫漫通过难民营的线索,辗转找到了一位美国传教士史密斯。
此人刚从南京撤出不久,手里有几十张拍摄到的部分屠杀影像和一些疑似「日军实验场」的远景照片和笔记。
魏若来冒着被特高课盯上的风险,在一家教堂暗房与史密斯会面。
史密斯颧骨消瘦,满脸阴郁:「我当时亲眼看见街头那些惨状。可我只是一介布道者,无力阻止。」
当魏若来问他是否能把相片公之于世,史密斯神情颇显痛苦:
「租界内,特高课和巡捕房对我们的监控很严,集中隔离,不许乱说话,幸好提前藏起了那些资料……不然早就被没收了。你有办法公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