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第4页)
宴席设在后花园临水敞轩之中。轩外秋菊怒放,金桂飘香。
轩内铺陈华丽,鎏金博山炉吐出袅袅青烟,清香袭人。水榭边甚至还搭了戏台,场面热闹。
霍彦更是亲自在轩外迎候,笑容温煦,言语谦和,与每一位到来的列侯寒暄叙礼,态度之亲切,仿佛昨日在太学挥笔除名的不是他本人。
席间珍馐美味流水般呈上,葡萄美酒、佳酿管够。
霍彦谈笑风生,与列侯们谈论些长安趣闻、风物人情,气氛融洽得如同老友聚会,看不出半分昨日的强硬与肃杀。
席间,列侯们交换眼色,心中暗喜。
霍侯如此和气,莫非有转机?”
几个纨绔子弟早忘了来意,只顾品评美人美酒。
啧,霍侯的酒就比我们喝的好些。
唯有在侍立角落的李叔越看那些列侯越觉得傻。
他家主君什么时候会收回成命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正酣。几位心急的列侯互使眼色,终于按捺不住,借着敬酒的机会,小心翼翼地提起了自家孩子被除名之事,言辞恳切,姿态放得极低,左一句犬子顽劣,冲撞君侯,实乃家教不严,还望君侯海涵、右一句求君侯看我薄面,念其年幼无知,乞求网开一面,必当严加管教。
霍彦端着玉杯,听着众人七嘴八舌的赔礼道歉,脸上笑容依旧,却只是摇头不语,那双杏眼在酒气氤氲中显得格外清亮,仿佛能洞穿人心。
众列侯见他如此反应,心中更是忐忑,摸不清这位年轻君侯的深浅,只得硬着头皮,将姿态放得更低,好话说尽。
霍彦终于放下酒杯,轻轻一笑,如同秋日湖面漾开的涟漪,清凌凌的,带着入骨的凉意。
他目光扫过那些跟着父亲前来、此刻大多眼神躲闪、坐立不安的纨绔子弟,其中不少人年纪与他相仿甚至更大。他盘腿坐直了身子,宽大的袍袖垂落,露出一截白皙有力的手腕。
他像是突然来了兴致,声音清朗地开口。
“诸位兄长拳拳爱子之心,彦感同身受。来寻我,自然有诸位的道理。”他顿了顿,“然则,我既承陛下信任,署理太学,自当为社稷取贤,为陛下选材,也不好擅自为你等行方便!”他抬手虚按,止住又想开口的列侯们,语气温和,“这样吧,我给诸位兄长一个面子,也给这些贤侄一个机会。”
他目光灼灼地盯住那群纨绔,“我出一题,只要你们能当众答得令我满意,明日便可重回太学!如何?”
此言一出,席间瞬间安静下来,连戏台上的人都识趣地停下了动作。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霍彦身上。
霍彦端起茶杯,轻呷一口,润了润喉,然后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诵道,“《礼记·王制》曾有云: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他放下茶杯,目光扫过那些脸色开始发白的纨绔子弟,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几分诘问。
“那农工算三科,算得上这疑众之术吗?”
“尔等父兄来寻我,想必尔等皆身负真才实学,非是那等不学无术之徒!既有真才实学,我太学岂有不收之理?”
霍彦身体微微前倾,压迫感陡增,唇角那点小红痣在灯火下仿若跳动的小火苗。
“来!与我说说!尔等于此,有何高论?有何见解?尽可畅所欲言!”
死寂!
一片死寂!
方才还觥筹交错的敞轩,此刻落针可闻。只有秋风穿过菊丛的细微声响,以及博山炉中炭火偶尔的噼啪声。
那些列侯子弟,平日里斗鸡走狗、飞鹰走马是一把好手,何曾认真读过几天书?更遑论这等涉及治国理念、儒学经典的深奥命题。一个个面如土色,冷汗涔涔,眼神惊恐地四处乱瞟,恨不得把头埋进面前的食案里,哪敢与霍彦对视。有些人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连《礼记》原文都背不全,更别说阐释辨析了。
杀?什么杀?《礼记》是啥?王制又是啥?完了完了……
一个纨绔脸色惨白,求助般地看向自己父亲,嘴唇无声地翕动,“父,他在说什么,救我……”
其父,一位鬓角微霜的列侯,脸上青红交加,羞愤交加,狠狠瞪了儿子一眼,在心里暗骂:不争气的东西!平日叫你多读些书!问父,父也不知道!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点点流逝。霍彦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只剩下一种近乎悲悯的冷峻。他缓缓坐直身体,此时的沉默却比刚才的诘问更让列侯们无地自容,如同一个巴掌狠狠扇在每一位列侯脸上。他们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羞愤交加,却又哑口无言。
霍彦没有疾言厉色,没有厉声斥责,只是用最温和的语气,最讲道理的方式,将他们不成器的儿子,钉在了无才无德、不堪造就的耻辱柱上。再想求情,已是自取其辱。
就在这难堪到极致的时刻,敞轩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一个身材瘦削、面容奇崛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眼神锐利的老者,未经通报,径直闯了进来,腰间佩着金印紫绶,气势凛冽,正是以“推恩令”瓦解诸侯、权倾一时却也树敌无数的主父偃!
主父偃的到来,如同在即将凝固的空气中又投入一块寒冰。
他目光扫过席间众人难堪的脸色和霍彦平静的面容,心中便已了然。他本以为是霍彦单独宴请他,却不想撞上这么一出闹剧。他冷哼一声,也不搭理霍彦,自顾自寻了个空位坐下,那股子生人勿近的煞气,让本就尴尬的列侯们更是坐立难安,如坐针毡,生怕被主父偃瞧不顺眼,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