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一百一十章 血脉的区别(第2页)
郎中披上蓑衣,背上药箱,推门而出。
老妪倚在门框边,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黎明前最浓的黑暗里。她没有喊他留下,也没有求他保护。只是默默回到床前,拿起那本破旧竹册,翻到最后一页,在空白处颤巍巍写下几个字:
>**今日见火种,知光未灭。**
然后合上册子,躺回床上,含笑闭目。
太阳升起时,她已离世。村民发现她面容安详,手中紧握竹册,便依俗火化。但火焰烧至册页时,竟发出清越钟声,连响三下,惊飞四野群鸟。灰烬中唯余两行字未毁,随风飘起,落入村中小学堂窗棂,粘于讲台之上。
孩童拾起,交予先生。先生读罢,久久不语,继而提笔抄录全文,贴于堂前,并对学生说:
“今后每日诵读一遍,不论朝廷准不准。”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西域边境,一支商队正穿越流沙。领队老者忽有所感,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第七颗星正在白昼中闪烁,微弱却坚定。
他跪倒在地,点燃油灯。
身旁青年不解:“白天点火做什么?”
老者望着星辉,喃喃道:“因为它在看我们。只要它还在闪,就说明还有人在说真话。”
青年沉默片刻,解下腰间水囊,倒出半袋清水,在沙地上写下三个大字:
**我记得。**
字迹迅速渗入黄沙,不见踪影。但下一瞬,整片沙漠底部传来细微震动,无数干枯的胡杨根系中,竟有嫩芽破土而出,迎风而立。
而在东海孤岛,一座废弃灯塔顶端,一名独居渔妇正擦拭铜镜。那是她祖母传下的物件,据说是当年沈长青断剑碎片熔铸而成。每当静默之潮临近,铜镜便会结霜;而今晨,镜面却异常温热。
她伸手轻抚,忽然泪流满面。
脑海中浮现出一段陌生记忆:战火中的码头,年轻女子抱着婴儿跃入海浪,临终前将一块玉佩塞进鱼篓,嘱托渔夫:“交给下一个会唱歌的孩子。”
那女子,是她从未谋面的母亲。
而那个孩子,如今已是邻村小学的音乐老师,正教学生们唱一首古老的童谣:
>“星落昆仑雪,碑碎天地心。
>不为封侯将,只为不肯听??
>听那遗忘的,唤你归姓名。”
歌声传出校园,惊起一群白鹭。其中一只飞至高空时,羽翼忽然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披上星河。
这并非偶然。
自昆仑钟声响起以来,九州各地陆续出现异象:聋者复闻故人语,盲者梦见旧山河,哑者突能吟诗赋,痴者清醒述往事。医学无法解释,官府斥为妖术,唯有民间悄悄流传一句话:
**“第七星亮,记忆归来。”**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份“归来”。
中州皇城地底,一间密室之中,九名黑袍人围坐圆桌,面前悬浮着一面巨大铜镜。镜中映出的不是人脸,而是一片蠕动的灰雾??那是“静默程序”的核心意识,被称为“帷幕之后的低语”。
“目标仍在活动。”左侧第一人开口,声音机械冰冷,“虽未集结势力,但其存在本身即构成传播源。建议启动‘覆声计划’,以官方叙事替代民间记忆。”
右侧第三人冷笑:“你们还想用谎言压制真相?上次失败还不够惨烈?静默之潮都被‘钟’反噬,现在再强行清洗,只会加速觉醒。”
“那你说怎么办?”第二人怒道,“任由他四处点火,等全天下人都想起不该记得的事?”
第三人缓缓抬头,露出一张熟悉的脸??竟是当年断剑盟副盟主,后被宣布“背叛组织、死于内乱”的李承渊。
“我不主张压制。”他淡淡道,“我主张引导。既然人们渴望记忆,我们就给他们‘正确的记忆’。编撰新史,设立国祭,建造纪念碑……让他们以为自己在反抗,实则仍在我们的框架内跳舞。”
众人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