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千秋岁一(第4页)
郁仪走进门时孟司记正在给众人倒茶。
周行章把她手上的锁链解开,她走到太后面前,将布袋中的黄册取了出来,双手递交给太后。此时,郑合敬早已将赵公绥的黄册取来放在太后的案头,现下两本黄册一左一右地并排放在一起,处处透出一股诡谲的古怪。
只不过赵公绥的那本黄册上遍布着斑斑水痕与烧灼的痕迹,纸页泛黄,上面写着的字迹也有些模糊。
二者的内容除了账目上的不同之外,几乎是如出一辙。
太后的声音还算平静:“叫画廷的待诏画师一并过来,辨认旧书字画他们也算是行家。”
郁仪感受到一道清冷的目光落在她背上,她知道是张濯,却依然没有回头看。
画廷的待诏很快被请了过来。
太后将赵公绥的黄册递给一名姓崔的待诏:“你来看看。”
崔待诏蹙着眉细细看,赵公绥冷笑道:“崔待诏可要看清了,千万不要走眼。”
这一句看似是劝告,实则是要挟,崔待诏额上的冷汗登时冒了出来。
这一本黄册还盖着兴平年的印,崔待诏小声对太后说:“娘娘,这本黄册原本就泡过水,又经烈火烧灼,字迹已经不易分辨,只是这印。。。。。。这印是真的。”
官印都是宫中工匠亲手镂刻的,在不易发觉之处,也有自己防伪的暗纹。
这种暗纹并非是常人能辨认并伪造的。
太后接过他递来的黄册,翻过数页,神色不改。
复又看向郑合敬:“廿州地方上的青册在哪里?”
各州的黄册都有两本,一本在各州官府里留存,一本送入瀛坤阁装册。因为瀛坤阁的大火,兴平二十八年的各地青册已经被陆陆续续调入了京城。
郑合敬答:“在赵首辅那。”
赵公绥见太后的视线转向自己:“臣前阵子带着翰林院的人一起修复黄册,的确接手过甘州的青册用以核对。这本青册现在在翰林院,臣这就命人去取。”
说罢招来身边服侍的小内侍,刚要嘱咐几句,太后已经看向同行章:“你去。”
赵公绥脸上的笑意微微一滞:“看来娘娘是信不过了。”
“不是哀家信不过你。”太后的目光看向他,“而是灵佑也该想着避嫌才是。”
说罢,她又叫来崔待诏:“苏舍人这一本黄册,你也来瞧瞧。”
崔待诏双手接过,翻开扉页,双手登时开始微微发抖,他看了一眼太后,又看了一眼赵公绥,嘴唇几次开合都说不出来一句话。
“说话!”太后猛地一拍桌子,吓得崔待诏狠狠打了个激灵,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娘娘,这本。。。。。。这本也是真的………………”
此话一出,所有想看苏郁仪笑话的人都有些笑不出来了。
两本黄册,必有一真也必有一假。
究竟是谁在撒谎?
太后看向苏郁仪:“苏舍人手中,为何会有黄册?”
郁仪平静答:“娘娘还记不记得,下官才入慈宁宫时,担任的是娘娘侍读一职。那时,娘娘曾将一本账册交给下官,叫下官抄录一番。”
“嗯,继续说。”
“娘娘告诉下官,这本账册是昔日张大人所写,结合了西南各地的农情与物候,若有不详尽之处,还让下官向张尚书请教。这本账册当中关于甘州的部分字迹不清,下官便去请了张大人的手令,从瀛坤阁中调出了甘州的黄册。只是事后抄完了需
要的数目后,忘了归还,今日才想起。”说完这段话,郁仪再次叩首,“下官有罪,百死不足,但还请娘娘还张大人清白。”
太后记得那本卷宗,也记得那一日正是她自己说的,若郁仪有不通之处可以请教张濯。
“你说你那日抄录的卷宗中也有廿州的记录,那本卷宗现下在何处?”
熊寅道:“在户部衙门。”
兵部尚书王兼明骤然道:“既然在户部,那就不可信了。他张濯是户部尚书,还有什么是他不能更改的?”
一直没有说话的皇帝终于也忍不住开口了:“母后,儿臣想既然各有各的道理,不如也一并取来参详一番,以免有心之人销毁证据。”
太后听罢点头:“郑合敬,劳你再去一趟。”
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周行章和郑合敬一起回到了慈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