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第1页)
第124章……
宁府大宴宾客,江州府上下都以一张帖子为荣,削尖脑袋想在宴席上得个座。
不只是江州府,平江明州青州府等周围的州府,也有好些人赶了来,四处走关系,前往宁府露个脸。
春日晴好,宁府的筵席摆在了别庄,以曲水流觞,鲜花筵,春菜筵等不同方式,每场筵席都别致而热闹。
宁府的筵席还有个特点,客人皆分餐而食,不提供生食,清酒浊酒皆蒸煮过,碗盘杯盏一样如此,拿到手中还带着温热。
客人不解,问过了伺候的仆从。仆从认真解释:「这是三郎的吩咐,治不如防,如今瘟疫尚未结束,莫要掉以轻心。」
客人恍然大悟,心道宁三郎宁毓闵编撰了防止疫病的书,得了朝廷嘉奖。论医术,宁氏当得天下先。筵席这般安排,肯定有宁氏的道理。待回府之后,定要好生提醒一声。
面前的矮案上,摆着精致的碗碟,碗碟里整齐放着各式春日时兴野菜。中间一口小巧的瓦罐,瓦罐下面是小瓦盆,里面放着些炭火,瓦罐里煮着雪白的春笋腌肉。
待吃上些春笋腌肉,再添野菜进去,微微沸腾的汤汁烫熟野菜,不仅仅能吃出野菜的鲜,又多了肉味。平时只穷人吃的野菜,变得比肉还可口。
江州府如荠菜,马兰头,苜蓿等野菜,自宁府筵席之后,变成了香饽饽。富贵人家争着买来摆上饭桌,穷人也乐得拿野菜卖掉去换粮食。
这边,宁府专门腾出了库房来放置贺礼。造册盘点之后,交由夏恪庵。
春耕之后,端午麦收前的这段时日,田间活计稍许空闲些。庆兴县徵召了民夫,由文先生与宁毓瑛一起负责,开始着手梁家坝的堰塞湖分流。
宁府的筵席办了近一个月,在暮春时结束。
筵席后,宁府重归安静。地方州府解试即秋闱即将来临,宁毓承他们都回到了明明堂读书。
兴许是这场欢庆带来了人气,无论是客栈还是其他铺子的买卖都比以前好了许多。又兴许是时日过去,创伤在日渐愈合。
江州府的情形虽依然不大乐观,笼罩着的那层无形阴霾,隐约散开了。
夏恪庵照样不时骂街,不过他现在骂的功夫少了,成日盯着地里的小麦。
宁毓华也天天在麦田边转悠,他比夏恪庵还要上心。今年的冬小麦,第一次用了外州府的种子。
种子来自北地,北地不比周围的平江府等地,天气严寒,在三
四月份时,地才完全化冻,播种春小麦。
两地气候相差太大,宁毓华也不知收成究竟如何。他不敢多种,只拿了三亩地出来试验。
不过,情况不容乐观。
首先,在宁毓华的预计中,北地寒冷,要在暖和些的时候才发芽成活。按理说,种子到了气候比较暖和的江州府,应该出芽长势良好才对。
播种下去后,发芽的小麦倒与其他并无甚区别。只在一月之后,田中的小麦就陆陆续续开始生了病虫。
而其他小麦并无这个问题,就是偶尔发现,比不上北地种子的范围广,
宁毓华能肯定,是因为种子的问题,就好像水土不服,北地的种子到了江州府生了病。
日后,问题更频频而出。地里的小麦长得参差不齐,有些像是踩了高跷,有些像是土地公公一样矮小。有些已经愁抽穗开花,有些还毫无动静。
如今,其他地里的小麦,里面的麦粒变得饱满,沉甸甸垂下去。
而北地种子的小麦,宁毓华剥开了几株,麦穗大半是空壳。
宁毓华心情不大好,傍晚回到府中,他径直走到架子前,一言不发埋在铜盆中洗脸。
周氏走过来,迟疑了下道:「明日是阿娘的生辰,我这里给阿娘准备了生辰礼,你可要与我一道送去?」
自从他留在江州府,哪怕受了朝廷夸赞,钱夫人还是不大搭理他。
宁毓华愣了下,闷声道:「阿娘不耐烦见我,既然是她的寿辰,我就不去给她添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