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包袱太重为何不放下来前行(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品味生活,在于抓住生活的空隙。一些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生活的意义,正如一杯清茶,越冲越香,越品越醇,谁都能体会到它的清苦,可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香醇。

一寸光阴一寸金,今天的每分每秒都值得珍惜。因此,品味你眼前的每一刻,尽你的可能淋漓尽致地生活。偶尔,不妨放慢前进的脚步,领着你的蜗牛去散散步,你就会领略很多在忙碌中错过的美景。

心术不正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很多聪明人是多病和短命的。美国心理专家威廉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过。

威廉认为,凡是太过算计的人,都是活得相当辛苦的人,又总是感到不快的人。

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他的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算计本身首先已经使人失掉了平静,掉在一事一物的纠缠里。而一个经常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引起较严重的焦虑症。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往往是痛苦的。

爱算计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得到平衡和满足,反而会由于过多的算计引起对人对事的不满和愤恨。因此常与别人闹意见,分歧不断,内心充满了冲突。

爱算计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只能陷在具体的事物中不能自拔,习惯看眼前而不顾长远。更严重的是,世上千千万万事,爱算计者并不是只对某一件事情算计,而是对所有事都习惯于算计。太多的算计埋在心里,如此积累便是忧患。忧患中的人怎么会有好日子过?

太能算计的人,也是太想得到的人。而太想得到的人,很难轻松地生活。往往还因为过分算计引来祸患,平添麻烦。

太能算计的人,必然是一个经常注重阴暗面的人。他总在发现问题,发现错误,处处担心,事事设防,内心总是灰色的。

太能算计的人,目光总是怀疑的,常常把自己摆在世界的对立面,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不幸。太能算计的人骨子里还贪婪。想拥有更多成为算计者挥之不去的念头,像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心上,使生命变得没有色彩。

而更有趣的是,威廉自己曾经就是一个极能算计的人。他知道华盛顿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哪怕只比其他店便宜几分钱。他知道方圆三十里内,哪家快餐店能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至于哪辆公共汽车比其他公共汽车便宜五分钱,什么时候看电影门票最低等,威廉可以说是全美之最。

正因为这样,威廉得了一身病。30岁之前,他总与医院打交道。当然,他也知道哪一家医院的药费最便宜。不过那时他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更不要说快乐了。物极必反,威廉在他32岁那年终于醒悟了。他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追踪了几百人,结果得出了惊人的论述。

很多人都曾经说过“难得糊涂”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又有几人呢?

当初郑板桥为官之时,将官场、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彻而又无以为释,又因其性情刚直,不谄媚、不圆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凭一己之力却又无能为力,只好在“糊涂”之中寻求遁世之术。

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聪明过头,并非是件好事。王熙凤不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看来一个人还是别过于精明,知道得太多,事事计较,反而会让人伤神。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

北宋人吕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他却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而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前程,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让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真正聪明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头脑清醒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了。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世艺术吗?

“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会在凡尘俗世中不得安宁。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出个究竟,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多一点“糊涂”,少一点计较,何尝不是另一番开朗、超脱的人生风光呢?

功名其实是浮名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历史的篇章中,有许多人被视为伟人。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功绩,使人类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与风范气质,超越常人,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类的社会中,他们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群星,在黑暗中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被无数人景仰并且载入史册的伟人,他就是乔治?华盛顿。

在孩提时代,华盛顿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似乎生来就正直诚实,办事极为公道,这与他受到修养极好的父亲智力上和道德上的熏陶有关。他渴望着成为一名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学中,他总是领导者。

1748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领地和利益而发生冲突,双方都开始备战,由此也为华盛顿提供了一个走入军界的机会。那一年,他19岁。

在数年的战争中,华盛顿处事谨慎,富于进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战斗中,他都骑着自己的白马冲锋陷阵。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身边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人们希望有一个独揽大权的人物来接管政府。在人们眼里,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个人。军中也有这样的思想,甚至有军官上书要求他做皇帝。但是华盛顿并不想当皇帝,他从不对名利动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本身的人,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因此他在向大陆会议索要独立自主的权力时,多次重申,一旦战争结束,他将解甲归田,化剑为犁。他不愿为了一顶金灿灿的皇冠、为了个人的野心而使美国在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又重新陷入内战。

和平终于来临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签署和平协议。4月19日,历时8年的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华盛顿时年51岁,他辞去军职,向部队告别。面对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他激动不已,与他们斟酒告别。人们热泪盈眶,纷纷与他拥抱,最后为了不使自己过于激动,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泪流满面地径直离去。在费城,他与财政部的审计人员一起核查了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开支,账目清楚、准确,他甚至还补贴了许多自己的钱。

辞职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农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华盛顿的辞职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先例,让人主动放弃权利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一个能随其心愿担任任何职务的人而言,这就更令人称奇。

浮生一世,短短几十年,总有一天连生命都不得不放弃,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懂得放弃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些,也更放松些和快乐些。人生的路很宽,为官为民,有钱没钱,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乐,官有官的忧,穷有穷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随个人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平常心并不是很容易具有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还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了大的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夜不能寐。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世间的事物都像流水一样流动着,没有静止不变的,得失既是永恒的,也是易变的。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回报越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人处,即是为己处”说得都是这道理。希求不劳而获,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的叫声“芝麻开门”就可得到无尽财富,不过是存于人们幻想之中的“天方夜谭”而已。

在名利问题上,得失的对立似乎特别明显。其实,两者总是相互转化的,得到反而意味着失去,失去反而意味着得到,甚至得失的不仅是名利,还有身家性命。在形式上放弃它,反而能够永久地保存。当刘备将死时,三分天下之势已确立,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是人杰,就劝他如果儿子阿斗可以辅助就加以辅助,如果实在上不了台面就自己做君称王。而诸葛亮未必不是做君主的料,却甘做人臣,这似乎没有得到人主之高位与尊荣,但千载之后,他的英名却比任何一位皇帝都高。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他与历史永久性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他废阿斗自立,那他前半生的一切英名,都将被篡权者的恶名所掩盖。这正是最大的得到。

“真正之名誉,在虚荣之外。”“名誉像一条河,轻漂而虚肿的浮在上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沉到底下。”(培根语)如同稻田里的稗子一样,与名誉孪生的是虚荣。“虚荣心在人们的心中如此稳固,因此每一个人都希望受人羡慕;即使写这句话的我和念这句话的你都不例外。”(巴斯卡语)这只是指一般人的正常心态,但虚荣心过强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踏上虚荣的高台阶,必定迈进自私的低门槛。

其实呢,名誉不过是人生的化妆品,美的也好,丑的也罢,都不必太在意。俗话说:“退一步阳光大道,进一步死路一条。”追求虚名是人类的一大弱点,是害别人也是害自己的祸患。应笑看虚名,追求事业,但不为名利牵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