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道技术法律与人文的平衡(第3页)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研究中心主任张立
-用户代表林晓雨、□□
-公益组织“数字遗产保护联盟”负责人赵阳
委员会职责:
1。审议所有涉及个人记忆、情感交互的新功能;
2。每季度发布《伦理影响评估报告》;
3。接受公众投诉与建议,拥有“一票否决权”。
首次会议,审议“**全息投影纪念服务**”提案。
技术团队展示了原型:通过AI建模与AR技术,用户可在家中“看见”逝去亲人的虚拟形象,进行简单互动。
伦理委员会经过三天闭门讨论,最终表决:
-**原则通过,但附加七项限制条件**:
1。仅限直系亲属申请,需提供关系证明;
2。每次使用不超过15分钟,每日限一次;
3。系统自动记录使用时长,超限则强制关闭;
4。不得模拟“新对话”,仅可播放历史数据还原内容;
5。每次使用后,推送心理调适建议;
6。用户可随时申请“永久封存”;
7。所有数据本地存储,不上传云端。
“我们不是禁止,而是引导。”李明远教授说,“技术可以温暖人心,但不能模糊生死的界限。”
####**六、技术、法律与人文的三角平衡模型**
在长期实践中,心光科技总结出“**三螺旋治理模型**”:
1。**技术螺旋**:以“可解释、可追溯、可干预”为基石,构建负责任的AI系统;
2。**法律螺旋**:以“合规为底线,立规为使命”,推动行业标准与公共政策;
3。**人文螺旋**:以“尊重、共情、克制”为核心,重建科技与人性的连接。
三者并非平行,而是相互缠绕、动态演进:
-技术推动法律更新(如“数字遗嘱”催生立法讨论);
-法律倒逼技术优化(如“AI标注要求”促使系统重构);
-人文指引两者方向(如“记忆渐退”体现节制之美)。
该模型被收录进《中国科技治理年度报告(20XZ)》,成为“科技向善”的典型案例。
####**七、一封来自新疆的信**
20XZ年10月,心光科技收到一封手写信,寄自新疆喀什。
写信人是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名叫阿不都热合曼。他不会汉语,信是请村里的老师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