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史学理论的新发展(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6]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27页。

[27]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37页。

[28]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34页。

[29]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7页。

[30]刘知幾:《史通》卷一《六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21页。

[31]刘知幾:《史通》卷二《二体》,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32]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史乘考误》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61页。

[33]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三“三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0页。

[34]张岱:《石匮书自序》,《琅嬛文集》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8页。

[35]黄叔琳:《史通训故补序》,《史通评释史通训故史通训故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30页。

[36]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全唐诗》卷六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28页。

[37]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国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91页。

[38]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十《史乘考误》引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61页。

[39]谈迁:《国榷》卷首《喻序》,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页。

[40]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41]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42]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史馆杂录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11页。

[43]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文德》,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59~260页。

[44]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浙东学术》,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84页。

[45]曾巩:《曾巩集》卷十一《南齐书目录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7页。

[46]这两篇文章,分别收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和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

[47]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0,192~193页。

[48]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7~247页。

[49]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0页。

[50]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46页。

[5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5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5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5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页。

[55]以上所引,均见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9、12~13、18~19页。

[56]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再版序言,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1950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