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唯物史观和历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27]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页。

[128]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21页。

[129]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二“晋怀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61页。

[130]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52页。

[131]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52页。

[132]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隋文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49页。

[133]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隋文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48~1449页。

[134]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2544页。

[135]萧统:《文选》卷五十二《曹元首六代论一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724页。

[136]萧统编:《文选》卷五十三《陆士衡辨亡论上下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741页。

[137]萧统编:《文选》卷四十九《晋纪总论一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92页。

[138]参见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一到七百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27~3945页。

[139]参见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百五十五、七百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952~3960页。

[140]刘昫等:《旧唐书》卷九十《朱敬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19页。《新唐书·艺文志三》“杂家类”著录:“朱敬则《十代兴亡论》十卷。”《旧唐书·经籍志上》“杂史类”作《十代必王论》,误。

[141]《帝王略论》,全书已佚,现有敦煌残本及日本镰仓时代抄本(存一、二、四卷)。

[142]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6页。

[143]魏徵等:《隋书》卷四《炀帝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96页。

[144]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145]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146]同上。

[147]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73页。

[148]《左传·成公十六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2页。

[149]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4页。

[150]《左传·襄公十一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93页。

[151]《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87页。

[152]《左传·昭公十七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9页。

[153]参见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154]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155]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9页。

[156]脱脱等:《辽史》附录《修三史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7页。

[157]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5页。

[158]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7页。

[15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太宗贞观七年”,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3~6104页。

[16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161]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35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