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第4页)
[96]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史记世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页。
[97]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617页。
[98]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二“魏收作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42页。
[99]洪迈:《容斋随笔》卷六“唐书世系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2页。
[100]洪迈:《容斋随笔·容斋四笔》卷十一“讥议迁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39页。
[101]洪迈:《容斋随笔》卷三“三传记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0~41页。
[102]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五“唐书载韩柳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62页。
[103]洪迈:《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九“史汉书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26~327页。
[104]洪迈:《容斋随笔》卷七“汉书用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1页。
[105]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五“范晔作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1页。
[106]洪迈:《容斋随笔》卷四“野史不可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页。
[107]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九《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7页。参见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左传一》“杜预序”、“僖公”、“宣公”,卷十一《左传二》“襄公二”、“总论”等。
[108]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史记一》“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66页。
[109]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史记一》“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67页。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六《隋书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3页。
[110]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三《汉书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3页。
[11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八《唐书一》“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59页。
[112]《朱子语类》卷十一,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6页。
[113]《朱子语类》卷八十三,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44页。
[114]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五代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72~2374页。
[115]《朱子语类》卷十一,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7页。
[116]《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21页。
[117]《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34页。
[118]《朱子语类》卷八十三,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78页。
[119]《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四,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08页。
[12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4页。
[12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七《史评类·刘氏史通》,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96页。
[122]参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正史类·史记》及《三国志》,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5~176、181页。
[123]高似孙:《史略》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124]高似孙:《史略》卷二“唐修隋书”,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页。
[125]如《史略》卷二论“颜氏所注重复”,采自洪迈:《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十二“汉书注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65页。《史略》卷四“史草”论《新唐书》载韩柳之文有不当处,采自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五“唐书载韩柳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62页。
[12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正史类·史记》,徐小蛮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7页。
[12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目录类·金石录》,徐小蛮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3页。
[128]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八《史部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20页。
[129]参见脱脱等:《辽史》卷八十九《耶律庶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49页。
[130]脱脱等:《辽史》卷四十九《礼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34页。
[131]脱脱等:《辽史》卷七十一《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