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历史比较的意识和历史比较的标准(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50]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3页。

[51]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4页。

[52]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1页。

[53]参见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1~132页。

[54]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二《虞世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66页。

[55]刘知幾:《史通》卷二十《忤时》,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6页。

[56]刘知幾:《史通》卷十三《疑古》,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56页。以下不注者,均同此。

[57]刘知幾:《史通》卷十三《惑经》,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下同。

[58]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1页。

[59]见《柳河东集》卷四十四、卷四十五,是为《非国语》上、下卷。下引《非国语》,不另注。

[60]以上所引均见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

[61]侯外庐:《柳宗元哲学选集》序,见《柳宗元哲学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6页。

[62]《国语》卷三《周语下》,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3页。

[63]事见《国语》卷九《晋语三》,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28~329页。

[64]见《国语》卷十《晋语四》,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71页。。

[65]见《国语》卷十《晋语四》,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81页。

[66]见《国语》卷十五《晋语九》,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89页。

[67]柳宗元:《非国语下》“董安于”条,见《柳河东集》卷四十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84页。按:董安于有“不如亡”之语,意谓“不如无”;宗元释“亡”为“遁逃”,似误。

[68]见《国语》卷九《晋语三》,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16页。

[69]见《国语》卷十《晋语四》,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38~339页。

[70]《国语》卷十四《晋语八》,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53页。韦注:叔鱼“后为赞理,受雍子女而抑邢候,邢候杀之。”“食我既长,党于祁盈,盈获罪,晋杀盈,遂灭邢氏、羊舌氏,在鲁昭二十八年。”

[71]参见柳宗元:《非国语》的《韩宣子忧贫》、《料民》、《长鱼矫》、《荀息》等篇。

[72]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89页。

[73]《宋史·艺文志一·春秋类》著录:“叶真《是国语》七卷。”见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058页。

[74]苏轼:《与江惇礼秀才》五首之二,见《苏轼全集》第十七册,文集八,张志烈等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264页。

[75]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传附虞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82页。

[76]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19~3320页。

[77]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赞,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7页。

[78]柳冕:《答孟判官论宇文生评史官书》,见董诰等:《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56页。

[79]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国史部·采撰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84页。

[80]皇甫湜:《编年纪传论》,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876页。

[81]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5页。

[82]班固:《汉书》卷一百下《叙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235页。

[83]唐初所修八史是《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和《北史》。

[84]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见司马光:《资治通鉴》文前,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3页。

[85]刘知幾:《史通》卷二《二体》,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26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