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比较的意识和历史比较的标准(第2页)
[14]刘知幾:《史通》卷十一《直书》,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9页。
[15]浦起龙:《〈史通〉通释》序,见刘知幾:《史通通释》,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页。
[16]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见《韩昌黎文集》文外集卷二,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67、669页。
[17]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十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96页。
[18]李翰:《百官行状奏》,见董诰等:《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00页。
[19]李翰:《答皇甫湜书》,见董诰等:《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10页。
[20]皇甫湜:《编年纪传论》,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876~3877页。
[21]刘轲:《与马植书》,见董诰等:《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575~7676页。
[22]刘轲:《〈三传指要〉》序,见董诰等:《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678页。
[23]刘轲:《与马植书》,见董诰等:《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676页。
[24]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25]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二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8页。
[26]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恩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57页。
[27]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45页。
[2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宣宗大中二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032页。
[29]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吴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29页。
[30]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魏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69页。
[31]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30页。
[32]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杜正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2页。
[33]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史官”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96页。
[34]《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35]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0页。
[3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一《史部·政书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4页。
[37]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38]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71页。
[39]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4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太宗贞观七年”条、卷一百九十八“贞观二十一年”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第6104、6247页。
[4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7页。
[42]刘知幾:《史通》卷七《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1页。
[43]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页。
[44]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页。
[45]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页。
[46]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以“人”代“民”。
[47]吴兢:《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3~84页。
[4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49]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2~2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