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唐代君臣对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视(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4]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唐之传奇集及杂俎》中列举的十余种书,基本上是晚唐人作品。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论唐代的笔记,所举“小说故事类”诸例和“历史琐闻类”诸例,半数以上亦出于晚唐人之手。

[25]李肇:《国史补》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26]刘肃:《大唐新语》序,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页。

[27]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28]郑綮:《开天传信记》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29]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30]郑綮:《开天传信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31]郑綮:《开天传信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32]郑綮:《开天传信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页。

[33]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咸通元年七月”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第8089页。

[34]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35]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3页。

[36]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3页。

[37]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47页。

[38]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92页。

[39]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51页。

[40]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1页。

[41]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42]刘知幾:《史通》卷十《杂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

[43]刘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44]刘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9页。

[45]阮孝绪:《七录·序》,见道宣:《广弘明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1~113页。

[46]阮孝绪:《七录·序》,见道宣:《广弘明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47]魏徵等:《隋书》卷四十九《牛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8页。

[48]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7页。

[49]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7页。

[50]刘知幾:《史通》卷五《补注》,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51]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见陈寿:《三国志》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71页。

[52]司马迁:《史记》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页。

[53]司马迁:《史记》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页。

[54]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注》,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38页。

[55]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43页。

[56]陈光崇:《杜佑在史学上的贡献》,见吴泽:《中国史学史论集》(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4页。

[57]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注》,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38页。

[58]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三《史注》,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38页。

[59]《唐会要》原作“景云三年”,疑为二年之误,故改。

[60]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五“经籍”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51~754页。

[61]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五“经籍”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52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