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冕的史识(第3页)
[42]《唐会要》卷三六“修撰”记:“(贞元)十九年二月,淮南节度使杜佑撰《通典》二百卷,上之……又,杭州刺史苏弁撰《会要》四十卷。弁与兄冕缵国朝故事为是书。”从行文的语气来看,这两件事都发生在贞元十九年,故连书之。对此,论者较少关注。杨翼骧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第一册主此说(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06~307页),今从之。按:《通典》奏进,时在贞元十七年,此误,详后注。
[43]《旧唐书·儒学下·苏弁传》称:“当德宗时,朝臣受谴,少蒙再录,至晚年尤甚。唯弁与韩皋得起为刺史,授滁州,转杭州。”
[44]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三《苏世长传附苏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92~3993页。
[4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儒学下·苏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7页。
[46]杜佑进《通典》,事在贞元十七年(801年),见《旧唐书·德宗纪下》、《旧唐书·杜佑传》。此处所记,误。
[47]前引《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条作“缵国朝故事”。
[48]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49]陈仲夫:《唐六典简介》,见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页。
[50]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二“月蚀”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94页。
[51]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2页。按《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条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当是王溥据《旧唐书·宣宗本纪》旧文补入。
[52]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崔元略传附崔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2页。
[53]关于崔铉主持《续会要》的修撰,有两个具体问题,因宋人所述时有讹误并影响至今,需要在这里辨明。第一个问题是,崔铉进书的时间。这本不应成为问题,但因晁公武之误在先,说是“大中七年,诏崔铉等撰次德宗以来事”,这里把献书时间误说成是下诏撰次时间;清四库馆臣又误之于后,也说是“宣宗大中七年,又诏杨绍复等撰次德宗以来事,为《续会要》四十卷”云云。这样,遂使这一讹误广为流传,以至于今。见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230页:“公元853年(宣宗大中七年),又诏命杨绍复、崔瑑、薛逢、郑言等续编德宗以后史实。”陶懋炳:《中国古代史学史略》,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8页:“大中七年(853年),崔铉等又奉诏撰德宗以后事,成《续会要》四十卷”。作者注意到,近年已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见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69页)。其实,上引《旧唐书·宣宗本纪》和《旧唐书·崔元略传附崔铉传》,以及《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条,都记载得很明白,大中七年是崔铉等献书时间,而非诏命撰次时间。第二个问题是,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崔铉撰成《续会要》是在“武宗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记崔铉撰成《续会要》是在“武宗朝”(《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典故类),都与《旧唐书·宣宗本纪》和《旧唐书·崔铉传》所记大中七年不符,当是误记。亦对后世有所影响(见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第210页:“武宗时,崔铉又续四十卷。”),应一并予以澄清。
[54]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类书类”条,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8页。
[5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一“史部·证书类一”条,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4页。
[56]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8~119页。
[57]张传玺:《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63页。
[58]吴枫:《简明中国古籍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772页。
[59]卷七至卷十原文散佚,此为后人所补。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一“史部·政书类一”。
[60]瞿林东:《重读通典的史论》,见《杜佑评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52~166页。
[61]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三“五星临犯”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03页。
[62]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65页。
[63]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四“论选事”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81页。
[64]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八“诸使杂录上”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01页。
[65]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八“诸使杂录上”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01~1702页。
[66]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九“谥法上”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31页。谥号“恭”,原注:“尊贤贵义曰‘恭’,爱民长悌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礼敬宾曰‘恭’,率事以信曰‘恭’。”
[67]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一“官号·名称”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37页。
[68]王溥:《唐会要》卷四十四“杂灾变”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28页。
[69]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御史台”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26页。
[70]王溥:《唐会要》卷三“皇后”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71]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三“官号·杂录”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80页。
[72]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一“诸僭号陵”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75页。
[73]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七“五礼篇目”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81~782页。
[74]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一·沿革一·礼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22页。
[7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儒学下·苏弁传附苏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