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61]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6页。

[62]魏徵等:《隋书》卷四《炀帝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96页。

[63]以上均见魏徴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64]以上均见魏徴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65]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66]以上所引均见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71~673页。

[67]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3页。

[68]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4页。

[69]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88页。

[70]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七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29页。

[71]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八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44页。

[72]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一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71页。

[73]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三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05页。

[74]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五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900页。

[75]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67页。

[76]魏徵等:《隋书》卷四十二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09页。

[77]魏徵等:《隋书》卷五十二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346页。

[78]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四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22页。

[79]参见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六《房玄龄传》。

[80]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81]魏徵等:《隋书》卷六《礼仪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5页。

[82]见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83]以上史家姓名据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校增与校改,见古代部分第4册(董家遵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62页。

[84]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5页。

[85]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3页。

[86]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25页。

[87]郑樵:《通志》卷六十五《艺文略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72页。

[88]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3页。

[89]叶適:《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晋书二·总论”条,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39页。

[90]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88页。

[91]以上分别见《隋书》卷五十八《魏澹传》、卷六十九《王劭传》、卷四十二《李德林传》、卷五十八《杜台卿传》、卷三十三《经籍志二》正史类。

[92]以上分别见《隋书》卷五十八《许善心传》、《陈书》卷二十七《姚察传》、《周书》卷四十二《萧大圜传》。

[93]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80页。

[94]《吴越春秋》,编年体史书,东汉赵晔撰,记战国吴、越两国史事。据说原为十二卷,今存十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