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典在历史编纂上的创新1(第3页)
[1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一《史部·政书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4页。
[14]乾隆:《重刻通典序》,见杜佑:《通典》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13页。
[15]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见《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6页。
[1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杜佑作通典”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该卷第8页。
[17]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62页。
[18]郑鹤声:《杜佑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3、148页。
[19]参见李之勤:《论杜佑〈通典〉与刘秩〈政典〉》,载《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本文这一段文字曾参考李文的某些论点。
[20]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8页。
[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饮冰室合集》第12册,专集之九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2页。
[22]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王彦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7页。
[23]姚思廉:《陈书》卷三十四《文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66~467页。
[24]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元行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7页。
[25]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62页。
[26]陶懋炳:《杜佑和〈通典〉》,载《史学史资料》1980年第3期。
[27]杜佑:《上〈通典〉表》,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3页。
[28]马端临:《文献通考序》,见《文献通考》书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页。
[29]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书教中》,见《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页。
[30]以上均见杜佑:《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宰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33~544页。
[31]吴泽:《中国史学史论集》(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4页。
[32]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七《艺文志六》“类事类”著录:“宋白、李宗谔《续通典》二百卷。”(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299页)按:宋白撰《续通典》,《宋史》本传不载,《宋史》卷二百六十五《李昉传》附《李宗谔传》记:“(李宗谔)尝预修《续通典》《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诸路图经》,又作《家传》《谈录》,并行于世。”(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143页)
[34]参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5]见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典一》礼序目次注文,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023页。
[36]参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08~309页;《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仪注类”,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1页。按:《艺文志》著录《大唐仪礼》凡135篇(误书为130篇),与《礼乐志》著录《贞观礼》138篇之数不合。
[37]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典》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19页。
[38]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27页。
[39]魏徵等:《隋书》卷六《礼仪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5页。
[40]杜佑:《通典》卷四十一《礼典》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119~1120页。
[4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一《史部·政书类一》“通典”条谓:“《兵门》所列诸子目,如分‘引退取之’‘引退佯败取之’为二门,分‘出其不意’‘击其不备’‘攻其不整’为三门,未免稍涉繁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4页)按:“‘引退取之’,‘引退佯败取之’”应为“佯败引退取之”,“引退设伏取之”,《总目》所引,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