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贞观政要1(第1页)
再读《贞观政要》[1]
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
——金熙宗(《金史·熙宗本纪》)
《贞观政要》者,唐太宗文皇帝之嘉言善行、良法美政,而史臣吴兢编类之书也。
——[元]戈直《贞观政要》序
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
——明宪宗《贞观政要》序
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之治盛矣。
——清高宗《贞观政要》序
1979年,我开始研究唐代史学不久,就被吴兢(670—749年)所著《贞观政要》一书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年,正值吴兢逝世1230周年,遂写了一篇关于吴兢和《贞观政要》的论文,以示纪念。因为吴兢是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这篇论文就寄给《开封师范学院学报》(今《河南大学学报》前身)发表。此后,《贞观政要》便成了我经常阅读的史书。今年(1999年)是吴兢逝世1250周年,再读其书,温故知新,撰成此文,借以表达对这位酷爱史学、秉笔直书的史家的敬意和对《贞观政要》的一点新认识。
一、一个秉笔直书的史家和一部久具魅力的史书
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他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人们的器重。他从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起任史职,前后近30年,参与皇家史馆多种撰述。开元十七年(729年)以后,他不再任史职,但仍致力于历史撰述,直至辞世为止。
吴兢一生著述丰富,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唐书》100卷、《唐春秋》30卷、《唐史备阙记》10卷、《太宗勋史》1卷、《贞观政要》10卷、《中宗实录》20卷、《睿宗实录》5卷、《唐名臣奏》10卷;此外,他还参与《则天皇后实录》20卷的修订和集体撰述的《唐书》130卷的工作。他还撰有兵书、医书、目录书和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的简本等。当然,吴兢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撰写唐朝的历史。
吴兢的史学风格尤为突出者有两条,一是叙事简赅,一是秉笔直书。他因叙事简明、准确,被人称为“良史”。他因秉笔直书而给他的经历带来几分传奇色彩。武则天时,张易之、张昌宗欲陷害御史大夫、知政事魏元忠,乃以高官为诱饵,唆使张说诬证魏元忠有谋反之举。张说一度有所动摇,后经他人开导,才不曾作诬证。玄宗时重修《则天实录》,吴兢直书其事,以揭露张易之、张昌宗的劣迹。但记事涉及张说,而张说此时已任宰相,并监修国史,屡请吴兢删改数字。吴兢始终不改,并断然说:“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于是世人称他为“当今董狐”。
吴兢著书250余卷,流传至今的只有一部《贞观政要》了。这部书之所以能够经历1200多年流传下来,不仅带有传奇的色彩,而且在千百年岁月的砥砺中,越发显示出它经久不衰的魅力。诚如元人戈直所说:《贞观政要》“自唐世子孙既已书之屏帷,铭之几案,祖述而宪章之矣。至于后世之君,亦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戈直的话不仅可以从唐、宋、辽、金、元的有关史实得到证明,而且还为后来明、清的有关史实所证明。这里,我们不妨作一极简要的考察:
——唐文宗和唐宣宗是被史家称为晚唐时期两个较有作为的皇帝。史载:唐文宗作太子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而唐宣宗更是“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史家称其在位时,“刑政不滥,贤能效用”,“十余年间,颂声载路”。
——宋人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的《唐纪·宣宗纪》,欧阳修撰《新唐书·文宗纪》后论,都注意到最高统治者重视《贞观政要》一事。
——辽朝君臣并没有因为文字的障碍而忽略了《贞观政要》的重要价值。辽兴宗诏命臣下译书,史臣萧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史家称赞萧韩家奴是辽朝的晁错、贾谊。
——金朝君臣也是如此。金熙宗把《贞观政要》作为经常阅读的书,他对大臣们说,“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翰林学士韩昉深以为然,认为:“其书虽简,足以为法。”作为“金士巨擘”之一的赵秉文,还对《贞观政要》作了节要和评论,撰成《贞观政要申鉴》一书献给皇帝。其序文强调“特于鉴戒申重而已”。可见《贞观政要》的影响已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元朝君臣重视《贞观政要》更超过辽、金二朝。《元史·仁宗纪一》载:“帝览《贞观政要》,谕翰林侍讲阿林铁木儿曰:‘此书有益于国家,其译以国语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诵习之。’”这是元仁宗即位之初、改元之前的重要指示之一。大臣察罕翻译《贞观政要》一书献给仁宗;仁宗“大悦,诏缮写遍赐左右”。此后,元朝皇帝多命讲官进讲此书,被誉为“天下士”的著名学者吴澄即曾进讲过《贞观政要》。鉴于《贞观政要》在流传过程中时有传写谬误,故元惠帝时士人戈直荟萃诸家版本,“参互考订”,为之作注,并采辑唐、宋以下有关评论附于书后,刊刻行世,事在至顺四年(1333年)。它除了有戈直的序文外,还有吴澄序和郭思贞序,成为《贞观政要》流传中的一个盛举。
——明、清两代,都有皇帝亲自为《贞观政要》的新刻本作序。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的序文写道:《贞观政要》“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朕甚嘉尚焉”。后清帝乾隆也为之作序,称:“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曰:‘贞观之治盛矣!’……观尔日君臣之所以持盈保泰,行仁义,薄法术,太宗之虚己受言,诸臣之论思启沃,亦庶几乎都俞吁咈之风矣”。
这里所列举的史实,足以说明《贞观政要》问世后,1200多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中国史学遗产浩如烟海,但是像这样一部部帙不大的私人历史撰述,能够产生如此影响,却是不多见的。
二、以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再现“贞观之治”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