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1(第3页)
[5]《魏郑公集》凡4卷,文集3卷,诗集1卷。此外,有武则天时人王方庆所撰《魏郑公谏录》5卷传世,然其书往往采摭旧闻,不为学人广泛征引。
[6]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故事类著录:敬播《文贞公传事》4卷、刘袆之《文贞公故事》6卷、张大业《魏文贞故事》8卷、王方庆《文贞公事录》1卷;又,卷六十《艺文志四》别集类著录:《魏徵集》20卷,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7]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62~2563页。
[8]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0页。又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页,个别文字略有不同。又见《魏郑公集》卷一《论时政疏》,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9]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6页。
[10]魏徵等:《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18页。
[11]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1页。
[12]如《尚书·康诰》强调“明德慎罚”“德裕乃身”;《梓材》提出“勤用明德”“肆王惟德用”;《召诰》又说“不可不敬德”,殷王“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命”,而周王“具德之用,祈天永命”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3]《孟子·公孙丑上》,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4页。
[14]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7~18页。按:封德彝卒于贞观元年六月(《新唐书·封德彝传》),此处所记年代有误。
[15]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3页。
[16]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3页。
[17]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3页。
[18]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4~2555页。
[19]吴兢:《贞观政要》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页。
[20]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5页。
[21]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5页。
[22]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5页。按:《魏郑公集》卷一第四疏记管仲语为:“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旧唐书》引此语,有所省略。又如:唐代史家吴兢所撰《贞观政要·诚信》篇录魏徵此疏,疏中引管仲语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2页)而魏徵所引管仲语,不见于《管子》书,最早见于汉代刘向所撰《说苑》卷八:“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曰:‘善。’”(向宗鲁:《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9页)以上各本所记,文字稍异而表述次序也有不同,一并录此,以备参考。
[24]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26页。
[25]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31页。
[26]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80页。
[27]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77页。
[28]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062~2063页。
[29]司马迁:《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49页。
[30]司马迁:《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90页。
[31]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19页。
[32]司马光:《稽古录》卷十六,王亦令点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第649页。
[33]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8页。
[34]吴兢:《贞观政要》卷五《诚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3页。
[35]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刑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49页。
[36]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页。
[37]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77页。
[38]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78页。“十渐疏”,参见魏徵:《魏郑公集》卷一,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9]参见唐太宗:《帝范序》,见《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4~205页。
[40]参见范祖禹:《唐鉴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41]脱脱等:《金史》卷八《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9页。
[42]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三《内翰李文正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