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隋书史论1(第2页)
其次,《隋书》史论是重视“人事”的,但却未能摆脱“天命”论的影响。例如,《隋书》史论认为:“虽天道有盛衰,亦人事之工拙也”[56]。显然,这是着眼于从“人事”来看问题的。但又认为:“斯乃非止人谋,抑亦天之所赞也。”[57]这样一来,又把“天”的地位抬高了。这说明《隋书》史论的撰著者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天命”思想的束缚。
再次,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上,魏徵提出了不把封建皇朝的兴起归于一人一谋的见解,主张不是从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从许多人的活动来说明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是很可贵的见解。可是,魏徵毕竟没有跳出英雄史观的窠臼。在《隋书》史论中,他从未正面论及人民群众的作用。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一人失其道,故亿兆罹其毒”[58],“一人失德,四海土崩”[59]。把皇朝的衰败、天下的动乱,完全归结到某个君主的罪恶上。他还宣扬什么“君犹天也,天可仇乎!”[60]把封建君主偶像化、神圣化了。这与《隋书》史论的许多精辟论断比较起来,却又大相径庭。
魏徵的这种矛盾的历史观,是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决定的。他目睹隋末人民的种种苦难,因而对人民寄予一定的同情;但他又亲眼看到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皇朝的统治,所以对农民起义总是抱着仇视的态度。他处在唐初百废待举的时期,认识到“守成”的艰难和广开贤路、选拔人才的重要;但他的这种眼光也只是局限在统治阶级圈子里,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量。他热切而虔诚地祈望唐皇朝富强兴盛,长治久安;但是秦、隋二朝短祚而亡的教训,又使他担心唐代的最高统治者不能“克终其美”[61],重蹈历史的覆辙。这些条件和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魏徵的历史观的矛盾性。
魏徵毕竟是一个处在封建时代的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我们在评论《隋书》史论的时候,有必要指出他的历史观的矛盾性和局限性;但我们又是不可过分苛求于魏徵的。
[1]原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8期。
[2]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5页。
[3]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5页。
[4]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0页。
[5]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6]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98页。
[7]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98页。
[8]《隋书》纪、志、列传共85卷,其中有序、论77首,计:“纪”有“后论”3首,“志”有“序”7首,“列传”有“后论”50首、“序”14首。除“志”以外,序、论皆魏徵所作。(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0页。)
[9]参见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9页。
[10]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6页。
[11]魏徵等:《隋书》卷四《炀帝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96页。
[12]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13]以上均见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14]参见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卷三《君臣鉴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页。
[15]参见吴兢:《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5页。
[16]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17]以上所引均见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73页。
[18]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3页。
[19]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3页。
[20]吴兢:《贞观政要》卷三《择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3页。
[21]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4页。
[22]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88页。
[23]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88页。
[24]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9页。按:《贞观政要》卷一《政体》记于贞观七年下,似误。
[25]范祖禹:《唐鉴》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0页。
[26]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十《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38页。
[27]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七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29页。
[28]魏徵等:《隋书》卷三十八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44页。
[29]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一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