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初史家群体及其正史撰述1(第3页)
[12]刘昫等:《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5页。
[13]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修前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092页。
[14]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15]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64页。
[16]参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6页。
[17]参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7页。
[18]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二《李百药传》及《附李安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71、2577页。
[19]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薛收传附薛元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0页。
[20]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上官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43页。
[21]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姚思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2页。
[22]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颜师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4页。
[23]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孔颖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01页。
[24]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九《李淳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17页。
[25]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29页。
[2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儒学上·敬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54页。
[27]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3344页。
[28]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来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42页。
[29]魏徵等:《隋书》卷四十二《李德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08~1209页。
[30]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颜师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6页。
[31]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32]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按:《唐会要》卷六十三与《新唐书·艺文志二》均作21人,所不同的是:前者有卢承基而无赵弘智,后者则相反,前者书刘允之、杨仁卿二人。后者书为刘引、阳仁卿。
[33]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二《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84页。
[34]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儒学上·敬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56页。
[35]刘知幾:《史通》卷四《序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7~88页。
[36]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及本卷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2604页。
[37]参见吴兢:《贞观政要》卷十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页。
[38]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59、2461页。
[39]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40]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6页。
[41]参见本书下编《评〈隋书〉史论》一文。
[42]姚思廉:《梁书》卷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0~151、118页。
[43]姚思廉:《梁书》卷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0~151、118页。
[44]李百药:《北齐书》卷八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16~117页。
[45]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0页。
[46]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方诗铭、周殿杰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