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的君主论(第2页)
所谓“食为人天,农为政本”,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治国的根本方针的思想基础,但真正做到“农为政本”却又并不容易。诚如上文所引唐太宗讲的那番关于“不夺农时”的话,也恰如唐初君臣所总结的秦、隋均亡于“过役人力”的历史教训,只有国策不堕入那样的歧途,才能把“食为人天,农为政本”落到实处。唐太宗说的“禁绝浮华,劝课耕织”,“民还其本,俗反其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极其重要的基本方针。他说的“国无九岁之储,不足备水旱”,或许有点夸张,这反映了他对储备粮食的高度重视。
最后说《崇文》篇,这也是论述基本国策之一的专篇,它同《务农》《阅武》构成三大基本国策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在本篇中,唐太宗指出“崇文”对于“弘风导俗”“敷教训人”、提升治国之道、光显君臣身名、认识智慧之源等,都大有裨益。他写道:
夫功成设乐,治定制礼。礼乐之兴,以儒为本。弘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然则质蕴吴竿,非括羽不美;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是以建明堂,立辟雍,博览百家,研精六艺。端拱而知天下,无为而鉴古今,飞英声,腾茂实,光于天下不朽者,其唯为学乎!此崇文之术也。[22]
唐太宗对“崇文”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崇文”所得到的益处是“端拱而知天下,无为而鉴古今”。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君主不知天下,昧于古今,那是不可想象的。他进而指出:“光于天下不朽者,其唯为学乎!”他在下文作结论说:“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唐太宗年轻时戎马生涯,深知“阅武”之重要;但“守成”之时,“崇文”的重要性更凸显出来,这就叫作“与时优劣,各有其宜”。联想到汉初刘邦与陆贾的对话,所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23]可以看到历史经验给予人们的智慧,本有相通之处,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帝范》十二篇,反映了唐太宗的政治思想,也凝练了他的“君主论”,使其成为中国史学上“君主论”的一篇杰作,反映了7世纪中华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帝范》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帝范·序》起首说的“皇天眷命,历数在躬”云云,还是给皇位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些话,或许已经成了不能不说的官样文章,但它毕竟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再者,《帝范》所宣扬的是君主的权威和作用,虽然它也讲到“民者国之先”之类的话,但“民”的活动总是脱离不了君主光芒的照耀。
唐太宗在《帝范·后序》中对《帝范》作了这样的小结,他说:
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皆在兹乎!古人有言:非知之难,唯行不易;行之可勉,唯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岂独见于善途?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小人皆俯从其易,不能力行其难,故祸败及之。君子劳处其难,不能逸居其易,故福庆流之。是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24]
他把《帝范》称为“帝王之大纲”当不为过,因为“安危兴废”都包括在其中了;他又指出,知之不难而行之难,始终行之尤其难,这都是说的实话。由此可以证明,《帝范》一文,原本论的是那个时代的理想中的君主罢了。
[1]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论语·颜渊》,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28页。
[3]《孟子·尽心下》,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28页。
[4]荀悦:《汉纪》卷十六《昭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8~289页。
[5]见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至二十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年,第1~51页。
[6]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十一至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99~275页。
[7]徐坚等:《初学记》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95页。
[8]《唐会要》卷三十六记,贞观二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唐太宗作成《帝范》。《册府元龟》卷四十记: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帝撰《帝范》十二篇,赐皇太子”。《四库全书总目》亦谓作于贞观二十二年。按:《唐会要》前80卷为唐人所撰。且成书在先,今从《唐会要》说。又,疑《册府元龟》误将贞观二十三年作二十二年。
[9]吴云等:《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10]吴兢:《贞观政要》卷二《纳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页。
[11]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页。
[12]吴兢:《贞观政要》卷四《教诫太子诸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5页。
[13]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51页。
[14]吴云等:《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5页。
[15]魏徵作为一位诤谏之臣,多次与唐太宗在处理政事时发生冲突。参见《贞观政要·任贤》《旧唐书·魏徵传》。
[16]吴云等:《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17]吴云等:《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1页。
[18]吴兢:《贞观政要》卷三《封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0~111页。
[19]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7页。
[20]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21]吴云等:《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9页。
[22]吴云等:《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2~233页。
[23]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9页。
[24]吴云等:《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