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谱学和唐代社会102(第2页)
[24]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6页。
[2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柳登传》附《柳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33页。按:“续德宗后事”,当为“续永泰后事”之误。《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柳登传》附《柳璟传》作“诏璟捃摭永泰后事缀成之”。当是。
[26]参见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大历已后,专学者有蔡广成《周易》,强象《论语》。啖助、赵匡、陆质《春秋》,施士丐《毛诗》,刁彝、仲子陵、韦彤、裴茝讲礼,章廷珪、薛伯高、徐润并通经。其余地理则贾仆射,兵赋则杜太保,故事则苏冕、蒋乂,历算则董和,天文则徐泽,氏族则林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4页。)
[27]参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0页。
[28]参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1页。
[29]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6页。
[30]参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1页。
[31]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4页。按:《氏族志》,《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及两《唐志》均作100卷。唯《旧唐书·太宗纪下》云:“高士廉等上《氏族志》一百三十卷”,当误。
[32]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4页。
[33]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七《韦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70页。
[34]以上均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36页。
[35]以上均见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
[36]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二《李义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9页。
[37]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二《李义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9页。
[38]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姓氏谱》二百卷,许敬宗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12页)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姓氏谱》二百卷,许敬宗、李义府、孔志约、阳仁卿、史玄道、吕才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0页)按:阳仁卿,或作杨仁卿。
[39]参见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显庆四年”条原注,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5页。
[40]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儒学传中·柳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2页。
[41]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儒学传下·柳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参见《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先天二年三月,柳冲奏所备《姓族录》成,上之,凡二百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5页)
[42]刘昫等:《旧唐书》卷九十二《萧至忠传》:“先天二年,(萧至忠)复为中书令。是岁,至忠与窦怀贞、魏知古、崔湜、陆象先、柳冲、徐坚、刘子玄等撰《姓族系录》二百卷。”(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71页)
[43]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儒学传下·柳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2页。
[44]刘昫等:《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开元二年七月,“昭文馆学士柳冲、太子左庶子刘子玄刊定《姓族系录》二百卷,上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3页)
[45]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6页。
[46]《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元和七年七月,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王涯撰《姓纂》十卷,上之。”(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6页)按:此即林宝所撰《元和姓纂》。
[4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2~278页。
[48]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二《刘子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1页;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1页。
[49]刘昫等:《旧唐书》卷八十九《王方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01页。
[50]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儒学传中·王元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66页。
[5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98页。
[5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炀帝大业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823页。
[53]如《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武德元年,高祖尝谓内史令窦威曰:‘……比见关东人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3页)又如《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太宗贞观元年:“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厚赐之。”
[54]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3~2444页。
[55]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4页。
[56]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氏族》,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64页。
[57]有的研究者据徐松《登科记考》统计:在唐太宗统治的23年中,进士共205人;而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进士共有1000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参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66页。
[58]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奸臣传上·李义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41页。
[59]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五《高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42页。
[60]参见何汝泉:《关于武则天的几个问题》,载《历史研究》1978年第8期。
[61]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五《高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