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代史家的通史撰述(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8]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六十四“建康实录”条,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年,该卷第18页。

[29]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马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34页。

[30]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马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2页。

[31]参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148页。

[32]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2页。

[33]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894页。

[34]参见陶易:《唐代进士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7页。

[35]陈光崇:《记晚唐史家姚康和陈岳》,载《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36]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页。按:《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学校部·撰集》所记,与此略同而稍详。《新唐书·艺文志二·正史类》于“集史”下著录:“姚康复《统史》三百卷。大中太子詹事。”所记姚康复,应是《旧唐书·宣宗纪》和《册府元龟》所说的姚康。《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书为“姚思廉《通史》”,误。

[37]参见本书《论〈通典〉的方法和旨趣》一文。

[38]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2页。

[39]参见陈光崇:《刘秩事迹考》,载《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40]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杜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3页。

[42]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杜佑作通典”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17页。

[43]李翰:《通典》序,见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页。

[4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31~32页。

[45]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裴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49页。

[4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裴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449页。

[47]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见《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6页。

[48]白居易:《授沈传师左拾遗史馆修撰制》,见《白居易集》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38页。

[49]杜佑:《通典》自序,见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50]杜佑:《进〈理道要诀〉表》,见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971页。

[51]李翰:《通典》序,见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页

[5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七《学校部·撰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88页。

[53]柳冕:《答孟判官论宇文生评史官书》,见姚铉:《唐文粹》卷八十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36页。

[54]姚铉:《唐文粹》卷八十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36页。按:刘轲,两《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二·编年类》注曰:“字希仁,元和末进士第,洺州刺史。”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1页。据此,有人说他就是韩愈所作《答刘秀才论史书》中的那位刘秀才。

[55]萧颖士:《赠韦司业书》,见李昉等:《文苑英华》卷六百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494页。

[56]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3876页。

[57]刘知幾:《史通》卷十《自叙》,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0页。

[58]马端临:《文献通考》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

[59]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见《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6页。按文中所说荀、袁、孔、萧,系指荀悦、袁宏、孔逭、萧统。孔逭,南朝宋人,曾编集《文苑》100卷,《南史》卷七十二有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