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史学与良史之忧(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6]魏徵等:《隋书》卷七十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6页。

[17]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页。吴兢:《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3~84页。

[18]吴兢:《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5页。

[19]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71页。

[20]范祖禹:《唐鉴》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9~40页。

[21]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及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3、1688页。

[22]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三《循吏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73页。

[23]魏徵等:《隋书》卷六十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67页。

[24]以上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太宗贞观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89页。卷一百九十五“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45页。吴兢:《贞观政要》卷三《封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2~109页。

[25]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48页。

[26]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27]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六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47页。

[28]参见司马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太宗贞观七年”、卷一百九十八“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4、6247页。

[29]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6~277页。

[30]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41~2542页。

[3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31页。

[32]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78~283页。

[33]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8~331页。

[34]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4~339页。

[35]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2页。

[36]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3页。

[37]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1~1404页。

[38]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0~1442页。

[3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8页。

[4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周显王十年”“臣光曰”,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48页。

[4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武帝征和四年”“臣光曰”,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42页。

[42]司马光:《稽古录》卷十五“臣光曰”,王亦令点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第591~592页。

[43]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条,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84页。

[44]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5页。

[45]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