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3页)
[67]本文原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2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68]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69]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35页。
[70]魏收:《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15~826页;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71]魏徵等:《隋书》卷五十八《魏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17~1419页;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72]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8页。
[73]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2598页。据《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于文字略有订正。又见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87页。
[74]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
[75]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52页。
[76]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恩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57页。
[77]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78]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5页。
[79]刘知幾:《史通》卷五《因习》篇,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8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太宗贞观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4页。
[8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82]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3345页。
[83]以上参见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三《僭伪附庸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1~3062页。
[84]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85]参见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前言》,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7~8页。
[86]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87~988页。
[87]裴矩:《西域图记序》,见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79~1580页。
[88]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典》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979页。
[89]据白寿彝说,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90]刘知幾:《史通》卷七《曲笔》,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91]参见叶德辉:《〈世说新语注〉引用书目》,载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第504页。
[92]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2页。
[93]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柳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79~5680页。
[94]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1~1462页。
[95]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柳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77页。
[96]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9页。
[97]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9页。
[98]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五《孝义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55页。
[99]本文原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0]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101]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0~281页。
[102]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103]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6~4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