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 中华民族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论纲434(第5页)
[117]《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99页。
[118]《礼记·玉藻》,《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73~1474页。
[119]《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6页。
[120]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0页。
[121]《左传·宣公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3页。
[122]《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123]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12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页。
[12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5页。
[127]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1页。
[128]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史馆杂录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06页。
[129]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8页。
[13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9608页。
[131]参见瞿林东:《晚唐史学的特点与成就》《韩愈与〈顺宗实录〉》等文,出自《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2]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周振甫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2页。
[133]《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134]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
[135]刘知幾:《史通》卷七《直书》,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9页。
[136]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9页。
[137]李翰:《通典序》,《通典》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页。
[138]权德舆:《丞相杜公墓志铭并序》,《唐文粹》卷六十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12~713页。
[139]乾隆丁卯《御制重刻〈通典〉序》,《通典》卷末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13页。
[140]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1页。
[141]参见吴缜:《新唐书纠谬·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142]司马迁:《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8页。
[143]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5页。
[144]《论语》第十五《卫灵公》,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
[145]《论语》第三《八佾》,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
[146]《春秋穀梁传·桓公五年》,《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74页。
[147]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87页。
[148]吴缜:《新唐书纠谬·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149]《国语》卷十七《楚语上》,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8页。
[151]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1页。
[152]本文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153]参见刘知幾:《史通》的《六家》《二体》《杂述》等篇,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54]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155]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檀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1页。
[156]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二《李大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