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商頌四之五(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賦也。景,山名,商所都也。《春秋傳》云「商湯有景亳之命」,而此言「陟彼景山」,蓋商所都之山名。《衛詩》亦言景山,乃商舊都也。丸丸,直也。遷,徙。方,正也。虔,亦截也。梴,長貌。旅,衆也。閑,閑然而大也。謝疊山曰:「登彼景山而選材,取松柏之易直者斷之、遷之,以繩墨取方正而斲削之。以松為椽桷,有梴然而長;以松柏為旅楹,有閑然而大。」寢,廟中之寢也。安,所以安高宗之神也。此蓋特為百世不遷之廟,不在三昭三穆之數,既成,始祔而祭之之詩也。輔氏曰:「材植之美,規模之宏,此高宗之神之所安也,言其有以當之矣。其與《閟宮》之卒章文義畧同者,蓋俱為宗廟始成而祭之詩,豈作《閟宫》者亦取法於是詩乎?」愚按:《商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蓋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八世、九世而後,隨其昭穆親盡[30],遞遷其主,而祧於太祖之廟。其有功德之君則後世宗之,雖親盡而不祧,别立百世不遷之廟,而特祔其主焉。凡有功德者皆然,初不可預限其數,而商則止有三宗,高宗即其一也。然嘗疑三宗之廟,未知立於何所;三宗之後昭穆當祧者,未知入於何廟。竊意所立三宗,中宗當穆,高宗祖甲當昭,各隨昭穆之位,特列其廟于太祖廟之兩傍。三昭三穆之上,如周文、武世室之位也。中宗之後,則羣穆繼之者,皆祧于其廟。高宗、祖甲之後,則羣昭繼之者皆祧于其廟。如周自文王以後,羣穆祧于文世室;自武王以後,羣昭祧于武世室也。然此章與《閟宮》之卒章文意畧同,未詳何謂。

《殷武》六章,三章章六句,二章章七句,一章五句。愚按:篇内第三章為五句。朱子疑其脱一句,則此詩當作四章章六句,二章章七句。然此詩與《閟宮》全篇文義皆有相似者,但《閟宫》為頌僖公修宗廟而作,《殷武》為宗武丁特立廟而作。故《閟宮》所以頌僖公服夷蠻、享福夀者皆未然之期望,而此詩所以頌武丁服夷夏、享福壽者皆已然之實事。卒章則皆述其作廟之事以結之。

《序》:「殷武,祀高宗也。」愚按:高宗七世,親盡而立廟。此詩其作於帝乙之世乎[31]?

商頌五篇,十六章,一百五十四句。張子曰:「《商頌》之詞粹。」濮氏曰:「嘗聞《魯頌》之非頌,孔氏已言之。而《商頌》後三篇,但稱述前王功德,殊不及告祭之意,亦自與前二篇異耳。疊章非《周頌》也,而其鋪叙事實,全類《大雅》諸詩,毎讀而疑,因志于此。」○《通典》曰:「殷周之雅頌,上本有娀、姜嫄、契、稷、相土、公劉、古公、太伯、王季、姜女、大任、大姒之德,乃及成湯、文、武受命,武丁、成、康、宣王中興,下及輔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屬,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揚於聲樂之間也。」

詩卷第二十

[1]「祁」原作「[imgalt=""sragesimage837-1。jpg"]」,據四庫本及《毛詩正義》卷二十之三改。又按,《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四孔疏引《孔子家語·本姓篇》作「金父生皋夷父,夷父生防叔」。

[2]「巾」原作「申」,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3]此句,《鄭箋》原作「安我心所思而成之」,然朱子以為「鄭注頗有脫誤」,故正之如此。

[4]「諧」原作「和」,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三十二引王氏語改。

[5]「呼太甲也」四字,原無,據《毛詩正義》卷二十之二補。

[6]「祝」原作「祀」,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7]「夷悦也」三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補。

[8]「指」,明修本作「稱」。

[9]「相」原作「聲」,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10]「安」,四部叢刊三編本朱熹《詩集傳》卷二十作「綏」,然元十卷本、明正統本、明嘉靖本皆作「安」。

[11]「玄鳥」至「吞之」二句,《史記·殷本紀》作「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句中又言「娀簡狄」,《史記·殷本紀》曰:「簡狄,有娀氏之女」,故「簡狄」之上,加一「娀」字。

[12]「竟」原作「境」,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13]「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14]「十」上原有「龍旂」二字,據嚴粲《詩緝》卷三十六刪。

[16]「宗」下原有「以後」二字,據嚴粲《詩緝》卷三十六刪。

[17]「商頌」上,《毛詩正義》卷二十之四有「周之禘祫文武,不先不窋,故通謂之王」一句。

[18]「非號王也」,《毛詩正義》卷二十之四作「非追號為王也」。

[19]「謂九州為九圍者」原作「謂九圍為九州者」,據《毛詩正義》卷二十之四改。

[20]「向」下,嚴粲《詩緝》卷三十六有「未嘗去之」四字。

[21]「以四」至「四方」,非《典瑞》注語,係《周禮·大宗伯》「王執鎮圭」句鄭玄注,文字略有不同。

[22]「大圭」至「屈也」,非《典瑞》注語,係《禮記·玉藻》「天子搢珽」句鄭玄注文,文字略有不同。

[23]「玉」原作「王」,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八改。

[24]「陀」原作「他」,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25]「九有有截」原作「九有九截」,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26]「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二十改。

[27]「域」原作「或」,據四庫本改。

[28]「聽」原作「所」,據輔廣《詩童子問》卷八改。

[29]「叶於連反」,原無,據四庫本及朱熹《詩集傳》卷二十補。

[30]「隨」原作「閟」,據四庫本改。

[31]「愚按」至「世乎」二十一字,原無,據四庫本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