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卷第十七02(第4页)
[23]「以勝焉賢,尚技藝也」原作「一勝焉賢,尚技藝七」,據《禮記正義》卷五十八改。
[24]「並」,四庫本無。
[25]「鍭」原作「鏃」,據《毛詩正義》卷十七之二改。
[26]此句下,陸佃《埤雅》卷二十有「更以大斗酌之」句。
[27]此句上,陸佃《埤雅》卷二十有「非禮之正也。非禮之正,則亦」十一字。
[28]「二」原作「三」,據《毛詩正義》卷十七之二改。
[30]「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七改。
[31]「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七改。
[32]「惰」原作「隋」,據四庫本及《尚書正義》卷五改。
[33]「綱」原作「江」,據四庫本及經文改。
[34]「綱」原作「江」,據四庫本及經文改。
[35]「三」原作「二」,「無怨無惡,率由羣匹」句在《假樂》詩第三章,據改。
[36]「柯」,《毛詩正義》卷十七之三作「阿」。
[37]「謂居之者衆」原作「謂民之居者衆」,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七改。
[38]「東」原作「北」,據《毛詩正義》卷十七之三改。
[39]「終」,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六作「充」。
[40]「閒」原作「間」,據四庫本及輔廣《詩童子問》卷六改。下同。
[41]「益」原作「一」,據李樗、黄櫄《毛詩集解》卷三十三改。
[42]「昄章,大明也」,宋刊明印本朱熹《詩集傳》作「皈,大。章,明也」,明正統本、明嘉靖本、八卷本均與本書同。
[43]「乎」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六有「其意蓋在其中矣」七字。
[44]「心知」至「以從」,嚴粲《詩緝》卷二十八作「心知其非而詐順從之」。
[45]「違」,原無,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二十六補。
[46]「非」原作「悲」,據四庫本及嚴粲《詩緝》卷二十八改。
[47]「慎」,嚴粲《詩緝》卷二十八作「謹」。
[48]「前」原作「間」,據嚴粲《詩緝》卷二十八改。
[49]「固」原作「同」,據辅廣《詩童子問》卷十七改。
[50]「怡」原作「恰」,據朱熹《詩集傳》卷十七改。
[51]「潘子善問」,《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時舉說《板》詩,問」。按,潘時舉字子善。
[52]「楊仲思問」,《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道夫言」。按,楊道夫,字仲思。
[53]「莫」下,《朱子語類》卷八十一有「祇」字。
[54]上二句,《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今所以理會不透,祇是以天與仁為有二也」。
[55]「邢」原作「邪」,據《毛詩正義》卷十七之四及《春秋左傳正義》卷十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