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我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概况(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教材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版了100多种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材,我国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可谓百花齐放、争芳斗艳。近年来有两本教材影响较大,一本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由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第三版,被众多高等院校选作教本;另一本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由王怀超、秦刚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教材,还被不少地方党校选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990年出版第一版,1994年又出版增订本,由高放主编,第三版是由老中青三位学者主编,在内容观点和材料上都做了更新,得到教育界的认可,一年内重印四次。这本书不把科学社会主义分为若干原理和专题分开论述,而是在一个新的体系下,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次思想飞跃,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种形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全书按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建立体系,全书分为十三章,从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对社会主义面临的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的概括和阐发,有利于初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了解和掌握。

应该说这两套教材在许多方面为当前的科学社会主义教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结合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编写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教材,但是时代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理论创新不断突破现有成果,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要求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是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该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科建设,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2004年8月17日《人民日报》第九版刊登了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的《抓住理论体系创新的“生长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崇温的《实现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的有机结合》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赵曜的《构建富有新意的教材结构体系》三篇文章,三篇文章分别从“现实为学科创新提供的三个生长点”、“教材建设要有世界眼光”和“教材中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角度谈了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编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李君如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必须面对现实,只要认真研究客观实际问题,现实就能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创新的“生长点”。“生长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已经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我们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时候,必须认真地、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看一看它纠正了哪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增添了哪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新观点;看一看其中哪些是属于中国特色的东西,哪些是可以上升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东西。这是我们能够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生长点二”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我们过去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和思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要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反面教训往往比正面经验更容易引导人们跨入真理的大门。我们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时候,务必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在一个半世纪里,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生长点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并从中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任务。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还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就要不断地研究它,并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只有坚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才能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13]

徐崇温从三个方面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要有世界眼光”。首先,有世界眼光就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只有具备世界眼光,我们才能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反映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因素,研究和解决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所需要把握好的重大课题。其次,有世界眼光就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只有具备世界眼光,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才能更好地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正确把握和诠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规律。最后,有世界眼光就是在同世界上各种思潮的交流和撞击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光辉思想,但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这一思想曾遭到“伦理社会主义”、“人的自由选择论”等种种思潮的曲解和指责。在种种错误思潮面前,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应坚持运用世界眼光,深入研究和剖析世界上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吸取和改造其中包含的有价值的文明成果,破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根据新的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14]

赵曜着重提出要在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该文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需要构建一个富有新意的崭新的教材结构体系。编写这样的教材,应当坚持一个指导原则、处理好几个关系。坚持一个指导原则。这就是:在教材中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就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等为主要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衡量这本教材质量高低、是否合格的最主要的尺度。处理好几个关系。具体是: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二是历史和逻辑的关系。三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四是思想和运动、制度的关系。五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思潮与派别的关系。[15]

第四,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了一批科学社会主义专著和辞典。如1982年高放著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在、过去和未来》,1983年钱俊瑞主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纵横谈》,1985年徐鸿武等主编的《社会主义民主概论》,1984年刘佩弦著的《科学社会主义史纲》,1985年和1993年于幼军、黎元江著两卷本的《社会主义四百年》,1987年高放、黄达强主编的《社会主义思想史》,1988年高放主编的《社会主义大辞典》,1990年高放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述略》,1991年高放主编的《社会主义学》,1991年和1998年许征帆主编的上、中、下三大册的《社会主义论库》,1993年的《科学社会主义百科全书》,1993年高放文集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1994年高放文集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1996年何宝骥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1996年李宗禹、张文焕主编的《新编世界社会主义词典》,1997年江流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系列丛书》(共15本)、赵曜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新论》,赵明义主编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1998年肖枫主编的《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高放主编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2000年肖枫著的《两个主义一百年》、靳辉明主编的《21世纪社会主义丛书》,等等。通过这些期刊、教材和著作的建设和问世,我国科学社会主义逐步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并随着时代一同在发展壮大。近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出版了一批社会主义学学者的文集,2002年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1983年被评为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博士生导师,1986年起连任四年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的江流先生的文集——《社会主义论集》;2002年3月红旗出版社出版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现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赵曜的《赵曜讲学录》;2002年8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现任国际共运史学会顾问高放先生的三本新文集——《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和《总览世界风云》,等等。除了一批老一辈学者的论文集出版,另外出现了几部具有创新性的著作,如2002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宗良、孔寒冰著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论、历史和评价》,2003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徐鸿武先生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2002年10月22-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中共中央编译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除我国70多位学者外,还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希腊、保加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印度、日本等国的20多位左翼政治家和学者。在这次国际研讨会上,中外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历史经验、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21世纪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探讨。提交会议的85篇论文,会后汇编成书,由靳辉明主编,以《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为书名,分上、下两册,约70万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这次研讨会通过广泛交流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各方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为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道路。[16]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崛起和兴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另一方面体现。它的设置有着充分的前期准备,经历了逐渐兴起的过程。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把这一工程称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生命工程、第一工程。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此基础上,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7日发出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17]这就从学科建设的制度规范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学科地位,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相适应,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现状

经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已有一级硕士授予权单位94个,一级博士授予权单位21个。有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4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6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根据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具有发展速度快、新增数量大、覆盖院校广、学科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的特点。其中大部分硕士点和博士点是2005年第十次申报批准的新点,学科建设经验不足,水平有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建设任务十分紧迫。[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首批推出的工程阶段性重大研究成果,是工程实现重点突破、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标志。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任路建平同志指出,中央对教材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充分体现”、一个“有针对性”,即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比较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他强调,编写教材应该做到:第一,要突出重点,即突出教材的思想政治功能,更好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要在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工夫,在充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上下工夫,强化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知识性。第二,内容要全面准确,深刻领会党的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基本原理、基本经验,突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三,阐述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需求。第四,撰写和修改时要遵循编写提纲,把握逻辑,处理好章节间的关系。第五,形式要生动活泼,文字要鲜活简洁,举例要生动。第六,体例科学规范,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直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直接表达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编写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导学生的是怎样的理论,直接关系到中国人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什么的问题。教材编写首席专家逢锦聚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编写首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求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其次,教材编写要反映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结合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不仅要反映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还要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实践。最后,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发展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释,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即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指导思想明确,体现了中央对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相互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主题鲜明、主线突出、立论严谨、内容精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深入浅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建设。该《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和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前期主要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后期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仍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2]参见白永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3]参见刘喜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学科共建〉调查问卷的分析与相关建议》,《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第9期。

[4]参见白永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5]参见周红梅:《关于发展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问题》,《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参见周红梅:《关于发展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问题》,《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参见同上书。

[8]参见白永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9]参见白永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背景、内容与途径》,《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11]参见石敦国、朱广荣:《近三十年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呈现五个阶段》,《理论前沿》2007年第23期。

[12]参见王効民:《19、20、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三种历史形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3]参见李君如:《抓住理论体系创新的“生长点”》,《人民日报》2004年8月17日。

[14]参见徐崇温:《实现中国特色和世界眼光的有机结合》,《人民日报》2004年8月17日。

[15]参见赵曜:《构建富有新意的教材结构体系》,《人民日报》2004年8月17日。

[16]参见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回顾与新近进展》,《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17]转自梅荣政:《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三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10月上半月。

[18]参见郑永廷、王宏维、李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形势与对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4期。

[19]参见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