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依然要以敌视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社会,恰恰相反,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新的变化,我们要以宽广、深邃的目光观察资本主义。(1)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从社会主义中借鉴了有利因素,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实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2)新科技革命已经使世界资本主义从列宁所讲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更高更新的阶段,使整个世界向社会主义的推进具有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人类社会朝着知识和智能共有、共享的方向前进。社会主义者只有认清这些新变化,才能组成浩浩****的社会主义大军,把社会资本主义推进到资本社会主义(即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再逐步发展到有本国特色的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应对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完全可能通过长期的和平共处、协作与竞争,达到共荣双赢,最终各自通过不同的道路,殊途同归,实现全球一体化、世界大同。[42]在这个意义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实为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以及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必然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

2。社会主义遭遇的挑战

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阶级状况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态势。一方面,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以及由此导致的东欧剧变;另一方面,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蓬勃发展。

随着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受到自成立以来最大的挫折,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低落的态势。针对这一情况,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在走向衰落并必将灭亡;由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不过是德国浪漫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即使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正在来临的信念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和东欧剧变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此,有学者提出:“当今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准绳来评析苏联模式,难以简单地说它是否基本上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应该更加具体地区分为四种情况:第一,坚持了社会主义,如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第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如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独特历史条件下没有使国家消亡,没有取消商品市场货币等。第三,教条式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如实行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由一国领导世界革命等。第四,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如党政领导人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制定接班制,这‘三制’明显是封建君主专制渗透到社会主义体制中的毒瘤,根本违背民主共和制原则,还有干部等级制特权制等也是封建主义遗产。”[43]一些学者更是深刻地指出:“如果说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遭到了‘失败’,那绝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模式’不等于‘本质’,而这种模式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恰恰是鼓吹‘摆脱意识形态的狭隘偏见’、确立体现全人类价值的‘新的政治思维’,在‘民主和人道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彻底背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真理的结果。”[44]这表明,东欧剧变的真实原因恰恰不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效,而在于苏联及东欧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初衷和理论构想,不仅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反倒使社会主义倒退到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社会的地步。因此,“苏东剧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已是“穷途末路”,只要能够吸取苏东的教训,并严格遵照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构想,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够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赢得胜利。

同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不同,一些已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本国国情,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正如有些学者所归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一条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新道路:(1)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两种社会制度将在竞争中共处,在竞争中检验社会制度的优劣,优胜劣汰;(2)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新了社会主义观念,也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3)把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更深刻地揭示了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4)提出新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和“三个有利于”,作为价值评价判的标准;(5)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提出一整套方针和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6)创造了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学习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国两制”的成功模式;(7)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对资本主义文明利用与批判相结合。[45]这表明,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主义要获得发展,不能僵死地套用已有的公式,而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本国的实践相结合。列宁就曾指出:“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会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46]因而,问题并不在于科学社会主义是否管用,而在于我们是否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而,我们认为,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能客观地估计形势,冷静地面对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面对的各类问题,发展好社会主义。

3。人类社会的未来与社会主义

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世界历史和经济的全球化。如何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当前最为棘手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透彻地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逐步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不仅如此,“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47]。这种发展必然“把世界各国人民相互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48]。这表明,从马克思的时代起,人类就已经进入了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的时代。

正因为这样,有些学者才指出,“经济全球化并非仅存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而是存在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历史阶段,全球化并不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化。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个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53]。但是,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4]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发挥完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必将与资本主义共存下去。期望资本主义在一瞬间就倒台,试图在“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社会主义,这些想法都是经不住事实的考验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的结果,这是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55]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走向衰落与终结,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更高的阶段必将取代低级的阶段,而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适应这些发展的阶段。面对未来,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将呈现出如下的特点:(1)21世纪社会主义力量将更加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局面,力求与各国建立广泛的政治、经济联系,争取在资本主义力量占优势的世界环境中使社会主义的力量逐步积蓄起来;(2)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占优势的局面将长期保持,由于20世纪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表明社会主义在总体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社会主义力量将在曲折中发展;(3)社会主义力量将建立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可以包括左翼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的一些政治派别,以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同各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政治、经济联系,善于在同资产阶级国家的交往中发展自己。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在21世纪走向复兴。[5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2]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是指法国的巴贝夫、卡贝、德萨米,英国的欧文和德国的魏特林所创立的空想主义的观点体系。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4]同上书,第295页。

[5]同上书,第29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马克思在这里用费尔巴哈的术语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提供了“历史之谜的解答”,换句话说,是从建立在私有财产之上的社会客观发展矛盾的发展中得出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结论。

[7][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0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13]同上书,第12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15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628-62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17]同上书,第305-30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21]同上书,第739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