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第2页)
在晚年的探索中,马克思从人类学的角度,再一次证实了自己的这一解释原则。在1879—1882年,马克思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这当中,最为重要的五部是:《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约·巴·费尔〈印度和锡兰的雅利安人村社〉一书摘要》。在这些笔记和摘要中马克思继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出深入的研究,并探索了人类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解放的发展前景的可能性。他摘录了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的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现在,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这样繁多,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来说已经变成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的最终命运。自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所经历的时间,只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和“将要经历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这(即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34]由此,通过研究摩尔根等人关于人类历史的研究成果,印证了马克思自己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解放的唯物史观学说,从而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类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不仅表明,人道与科学的精神在他的思想发展中不是对立的,而是始终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表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经历了青年时期(主要是哲学研究和批判)、成熟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和晚年时期(实证人类学研究和批判)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晚年马克思的思想既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又体现出马克思对全人类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对东方社会的生存状况的愈来愈多的关注”[35]。也正是因为如此,晚年马克思又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丰富和完善。
在历史的解释原则的指导下,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探索,彻底地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他看来,“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36]。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预言:“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37]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基本矛盾。例如: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形态;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杠杆。所有这些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自身的规律的,这种规律并不是独立在整个社会发展之外的某种“意识”,它贯彻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历史的生成过程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历史的解释原则,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就无法彻底地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解。马克思这一探索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而正是这一理论,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大大不同于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沿着这一道路,马克思同时也对作为人类社会特殊发展阶段的、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探索。
(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运用历史的解释原则,从世界观的原则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历史的考察,实现了对“人类社会怎么走”的探索的话,那么,运用这一解释原则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揭示,则为“人类社会究竟走向何处”作出了探索和启示。大致来讲,这一探索包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基本矛盾的揭示等等。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这种双重揭示,最终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38]但是,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我们认真考察,就会发现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并没有Kapitalisumus这个词汇。但是,这并不表明马克思否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可以说,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建立在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以前时代的分析的基础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和矛盾的。恩格斯曾在1852年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指出:“‘资产阶级社会’被译成‘中等阶级社会’,这从语法和逻辑的角度严格说来是不对的,就好像把‘封建社会’译成‘贵族社会’一样,有教养的英国人不会这么说。应当说:‘资产阶级社会’,或者根据情况说:‘商业和工业社会’,并且可以加一个注:我们理解的‘资产阶级社会’是指资产阶级、中间阶级、工业和商业资本家阶级在社会和政治方面是统治阶级的社会发展阶段;现在欧洲和美洲所有文明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处于这种阶段。因此,我们建议用‘资产阶级社会’和‘工业和商业社会’这样的说法来表示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虽然前一种说法更多地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资产阶级是统治阶级,不同于它取而代之执政的那个阶级(封建贵族),或者不同于它使之在社会和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那些阶级(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农民,等等),——而‘商业和工业社会’这个说法更多地是专门指这个社会历史阶段所特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39]由此可见,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指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以“资本”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以资本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的代表,资本家阶级构成了这个社会的首要阶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40]“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1]“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4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历史的必然。这种阶级的对立,主要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而发生的。一方面,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大量农民因丧失土地而沦为无产者;另一方面,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向资产阶级手中集中。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了。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43]因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必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这一通过对资本主义阶级斗争问题的分析,使恩格斯看到,“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再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44]
这个能够在阶级斗争中获得胜利,并把人类引向新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是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大工业的本身的产物,只有这个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走向没落。但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灭亡。这一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的因素就在于: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所导致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由于“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45]所引起的生产过剩。具体来说,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扩大生产,投入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生产的大量的商品;另一方面,伴随着机器的使用,工人的工资的下降,消费能力的降低,导致消费能力不足。这种市场消费“虚假饱和”造成了资本家生产的大量产品的挤压和过剩。等到这个时候,危机爆发,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停顿。
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马克思也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47]对此,列宁也曾指出:“资本主义是进步的,因为它消灭了旧的生产方式,发展了生产力,而同时,在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又阻碍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一方面培养和组织工人,加强他们的纪律性,另一方面又压制和压迫工人,使他们走向退化和贫穷等等。资本主义本身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本身创造了新制度的因素,而同时,如果没有‘飞跃’,这些单个的因素便丝毫不能改变总的局面,不能触动资本的统治。”[48]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并不是毫无“功绩”可言的阶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只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呢?马克思曾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指出:“‘农业公社’的构成形式只可以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先验地说,两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须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49]由此可见,是否要经历一个资本主义的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刻板的公式”,而是要依据每个国家已有的历史发展基础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因此,在一些地方和国家,完全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发展,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上述分析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理论及其作为核心原则的历史的解释原则,为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一般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由此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这一哲学理论的“基地”出发,把对共产主义的展望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结合,把现实的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相结合,把对社会主义的未来的探索和人的解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之路!
[1]《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1页。
[4]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5]杨耕:《为马克思辩护》(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6]刘福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社会历史性原则》,《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第7页。
[7]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5页。
[8]这里应当注意的是,我们暂时借用“实践”来指认“感性的人的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国内学者所倡导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我们只承认一种意义上的实践,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从思维方式的意义上,才能真正把握“实践”的解释原则的含义。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1]同上书,第57页。
[12]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第3-4页。
[13]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16]同上书,第79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8]同上书,第71、252、257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20]张曙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