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02(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6]同上书,第101页。

[37]同上书,第99页。

[38]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这一论断是极其重要的,主要体现在:第一,马克思在这里发现了黑格尔的“历史思维”,这构成马克思对抗费尔巴哈的“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的有效手段;第二,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尽管黑格尔这一原则是建立在精神的基地上的;第三,马克思由此从批判“思辨思维的生产史”出发展开对“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生产史”的探索,并由此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批判性考察。

[3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40]同上书,第100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页。

[42][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页。

[4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44]同上书,第8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46][德]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霞、田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47]关于剩余价值问题将在本章第3部分:剩余价值学说与科学社会主义作出详细的阐释。为突出《资本论》在马克思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和两大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的作用,我们单独在第4部分作出分析。

[48]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蒲鲁东也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主要的经济学家,这个只要看看《神圣家族》和《哲学的贫困》便可知晓。更为重要的是,1857年以后的马克思,主要的对话者已经换成了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这不仅是换了对手的问题,而是主题和研究方向的转换。

[49][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5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51]同上书,第73页。

[52]同上书,第51页。

[53]国内有学者从马克思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出发,指出,只有在交往异化的语境中才能理解这里的“人与人的异化”。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第2页)在他看来,“到异化劳动片段的最后关头,马克思终于发现,他需要从人的‘自我异化’转向人的‘相互异化’,从而对劳动异化的分析转向了对人与人的关系异化的分析”。(同上书,第61页)

[5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55]同上书,第61页。

[56]同上书,第74页。

[5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58]同上书,第85-86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61]同上书,第287页。

[62]同上书,第335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64]同上书,第345页。

[65]同上书,第344页。

[66]同上书,第346页。

[67]同上书,第346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