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02(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5]同上书,第103页。

[6]同上书,第104页。

[7]同上书,第108页。

[8]同上书,第108页。

[9]在《神圣家族》中,并没有“果实之喻”这个概念,这只是我们根据马克思批判鲍威尔及其伙伴哲学的思辨性所举例子的内容概括得来的概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页。

[11]同上书,第75页。

[12]同上书,第7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14]正是顺着费尔巴哈的这一哲学,马克思不仅接受了费尔巴哈的思想,还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应当指出的是,至少在1845年春天以前,马克思是戴着“费尔巴哈的眼镜”来审视他周围的一切哲学的。尽管存在着“分歧”,但还不是致命性的,不足以影响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关系。但在1845年之后,在那场春天的“惊雷”和紧随其后的“暴风骤雨”中,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从此以后,马克思不用再趴在“费尔巴哈的麦草垛上”俯视一切。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7]同上书,第54页。

[18]同上书,第56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断存在着某种“偏见”。按照学界普遍的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就是“改变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哲学之外的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的哲学。由此,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是把“解释世界”的哲学变革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对此,孙正聿教授曾质疑,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这种“两极对立模式”的理解,“显而易见地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悖论性问题: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否也是‘解释世界’的哲学?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解释世界’为前提的‘改变世界’的哲学?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哲学而言,作为‘解释世界’的哲学,是否也以‘改变世界’为目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各种哲学也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参见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无独有偶,海德格尔在其晚期三天讨论班中对此提出了相似的质疑。海德格尔说,“让我们来考察以下这个论题: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对立?难道对世界的每一个解释不都已经是对世界的改变了么?对世界的每一个解释不都预设了:解释是一种真正的思之事业吗?另外,对世界的每一个改变不都把一种理论前见(Vorblick)预设为工具吗?”由此,他强调指出:“那么,在马克思那里谈到的是哪样一种改变世界呢?是生产关系中的改变。生产在哪里具有其地位呢?在实践中。实践是通过什么被规定的呢?通过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将生产的概念塑造为对人的(通过他自身的)生产。”([法]F。费迪耶等:《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丁耘摘译,《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第53页)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在马克思这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他并不拒斥哲学对世界的解释,他所要作的,是置“对世界的改变”以优先性地位,因此,他更看重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来揭示隐藏在物与物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揭示资本对人的抽象统治。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所强调的“改变世界”的哲学,只能是在社会现实的批判中,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哲学。

[20][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振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2]其实,费尔巴哈也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一概念与马克思在《形态》中所分析的“现实的人”存在着差异,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地加以论述。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日本学者望月清司的考证,这一条真实的表达是“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的社会(diemenschlicheGesellschaft)或社会化了的人类(diegesellschaftlischheit)”。并且,恩格斯曾对此条作过修改:“(1)将市民社会改为‘市民’社会;(2)将人的社会改为人的社会;(3)将社会的人改成了‘社会化了的(vergesellschaftete)’人类。”([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注释①)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25][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217页。

[26][美]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04页。

[27]同上书,第304页。

[28][美]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30]关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具体内容在本章第二部分将加以详细阐释。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32]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34]在张一兵教授看来,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在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学现象学进一步深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即将黑格尔颠倒的现象学逻辑学重新颠倒过来的人学现象学。(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275页)我们认为这一判断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