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五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发展”问题蕴涵着一对根本性的矛盾,这就是发展的“标准”与“选择”问题。“以人为本”和“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它为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标准,为发展中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即:我们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个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是巨大的。人的实践活动,是把人的目的性要求变为现实的活动;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灵魂。对人来说,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判断,而是某种目的、理想、价值的实现。发展是实现了的目的、理想和价值。正因如此,确立发展的标准,并依据发展的标准而确认实践中的价值排序和行为选择,就具有不容回避和不可忽视的巨大的实践意义。

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还要求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的,也是“反驳”实践的,即:理论不仅规范和引导人们“做什么”,而且规范和引导人们“不做什么”。人们总是以某种理论、观念去观察现实,并用这种理论、观念规范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求我们面向现实,深入实际,切实解决问题,又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去观察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作出顺序性的选择和制度性的安排,并为这种选择和安排提供赢得人民支持的理论支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反驳”违背人民利益的实践,“反驳”阻碍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反驳”各种“形象工程”的实践,“反驳”威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实践。

(三)变革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

解放思想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不仅要求人们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唯上唯书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刻板僵化的话语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且必须从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

改革开放的30多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多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思想还要不要继续解放?我们的思想还要从哪里解放出来?这是一些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表明,解放思想不仅需要“远视”世界的大气,还需要“直面”现实的正气和“创新”实践的勇气。

人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永远不会达到终极的绝对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只能是在坚定不移的继续解放思想中实现;离开坚定不移的继续解放思想,就会造成主观与客观的相背离。只有直面现实,保持顽强的学习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自觉地、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思考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我们的世界观与发展的世界相符合。

变革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科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概念体系去构筑科学的世界图景的方式。科学发展过程中所编织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范畴之网,构成了愈来愈深刻的科学世界图景,也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愈来愈坚实的“阶梯”和“支撑点”。现代科学既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包括:现代科学已经深刻地变革了以素朴实在论为代表的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变革了以机械决定论为代表的线性因果论的思维方式,变革了以抽象实体论为代表的本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按照有些学者的概括,“在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科学革命,这三次科学革命同时带来了人类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思维方式上的三次大的变革。这就是人类的科学世界图景从实体实在论过渡到场能实在论,再过渡到信息系统复杂综合论;而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相应地从传统的实体思维过渡到能量思维,再过渡到信息思维。”[15]系统的观念,复杂的观念和综合的观念,促使我们在“广阔的研究领域”超越“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真正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真正使我们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相符合。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动力。

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6]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就必须具备这种“大公无私”和“毫无顾忌”的思想勇气和理论勇气,就必须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例如,“市场经济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开始触及了,但那个时候我们还将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范畴来批判”,1978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4年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1987年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才正式承认市场经济,在十四大上提出要建市场经济体制”。又如,“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石,似乎改革国有经济,就是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但是国有经济严重缺乏活力和亏损巨大的事实,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实践对国有经济发起了强有力的变革挑战,最终使得我们不得不改革原有的国有经济”。“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举措,使我国彻底摆脱了短缺经济。非公有经济在经济增长、就业、税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事实。……但是发展非公有经济,并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行为,而是在实践的推动中走向自觉的。”[17]这表明,在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要求我们变革那种无所作为的世界观,真正形成一种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精神状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现在深切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远比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大得多,复杂得多,突出得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创新政治建设的理论、思路和举措。我们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来对待,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只限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而必须切实地推进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内容,从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在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不仅必须关注“脚下”,还必须仰望“天上”,瞩目于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不仅必须深入研究和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必须在增强对人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上下大功夫,在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上用大力气。针对那种“耻言理想,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的社会思潮,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在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引导人们追求理想,向往崇高,发扬传统,并使之成为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基本的“规则”——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变革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实践的根本之所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0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5]同上书,第203页。

[6]同上书,第203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8]同上书,第370、372页。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12]同上书,第36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15]参见邬焜、李佩琼:《科学革命: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4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17]参见魏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不同阶段的任务》,《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第2页。

[1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