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克思与韦伯技术批判的比较(第3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63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83—484页。
[56]〔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54页。
[57]〔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5页。
[58]〔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29页。
[5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38—39页。
[60]〔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3页。
[6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72页。
[62]〔德〕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526页。
[63]〔德〕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130页。
[64]〔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7页。
[6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926页。
[66]参见〔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80—83页。
[67]〔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84页。
[68]参见〔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937—939页。
[69]〔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926页。
[70]参见〔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932页。
[7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第72、89页。
[72]〔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3—4页。
[73]参见谢永康:《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型及其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74]参见〔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39页。
[75]〔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39—40页。
[76]〔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42—43页。
[77]〔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42—43页。
[78]〔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第63、65页。
[79]〔德〕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8页。
[80]〔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48—49页。
[81]〔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31页。
[82]〔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76页。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