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核五带十群产业发展格局(第1页)
第三节“一核、五带、十群”产业发展格局
《沈阳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分工有序、结构优化、整体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集群。立足于发挥“哈大”城市绵延带中心枢纽的作用,沿“哈大”发展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构建“一核、五带、十群”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核”,即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沈阳的核心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升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地位,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性中心城市,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
“五带”,即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5条城际连接带,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若干经济新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沈抚同城和八城市一体化建设。
“十群”,即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沈西先进装备制造、沈阳浑南电子信息、沈阳航空制造、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营口仙人岛石化、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抚顺新型材料、本溪生物制药、铁岭专用车改装和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10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新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一、经济区核心——沈阳
沈阳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是辽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交通枢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区域竞争的重要方面,中心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承接高级产业辐射和启动次级产业扩散的枢纽,对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和水平等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沈阳在实施和推进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产业整合中,负有特殊的责任和重要的牵动引导作用。
(一)中心城市合理扩散与极化,促进区域产业对接与整合
极化是区域中心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必然的经济现象。由于中心城是在区域发展中占优势的地缘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必然成为各生产要素及承接国外产业和技术转移的聚集洼地。近年来,沈阳在极化效应中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初步形成和发展了一批高技术层次、知识密集型产业。目前,沈阳仍然存在数量较大的低层次、粗加工企业,应在极化的同时进行产业转移和扩散,使极化与扩散交替进行,推进资金、技术和产业向所在区域转移、扩散,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为整个沈阳经济区的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整合创造条件和提供发展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调整和重塑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整合
一方面,调整生产功能,建立和完善研发、集成(组装)和销售主导型企业组织结构,推进配套加工业扩散转移。机械装备工业是沈阳的一大优势产业,沈**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通用机械和大型成套设备。但是“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与国际型企业存在错位,加工部分庞大,研发和销售薄弱,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产业整合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因此,应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将研发、集成和销售作为企业内核,将加工部门从企业中分离出去,按市场机制和规则向区域内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以推进区域产业整合,使中心城市沈阳真正成为研发中心、集成中心和销售中心,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中心城市的集散与服务功能,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技工技术与服务支撑。集散与服务功能是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它是有效实现商品和各要素积聚与扩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条件。因此,中心城市沈阳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产业,以服务沈阳经济区及服务辽宁、东北经济区发展为基本取向,大力构建现代化信息咨询中心、人才技术服务中心、商品物流中心、资金调度及服务中心、会展中心等,并以此推进区域产业整合和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两大经济循环
两大经济循环包括内向型经济循环与外向型经济循环。内向型经济循环,是指沈阳经济区内部经济循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共同发展微循环链条,促进区域产业整合,提升区域总体对外竞争力。目前制度约束和体制壁垒是实施区域内向循环的主要障碍因子,中心城市沈阳应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集散功能和服务功能的优势条件,推动区域内各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扩张,按市场经济的机制和规则,促进经济区内部跨地区产业整合和市际间合理产业分工。中心城市要成为内向经济循环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外向型经济循环,是指沈阳要扩大对外开放,实施接轨战略,提升经济区对外竞争力。沈阳作为辽宁和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要成为国内外市场和国内外经济循环的接轨点和融合点,在接轨中充分发挥极化和扩散效应,进一步加快承接国际资本、技术、产业的转移,并为沈阳经济区提供接受转移的各种服务,利用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推动经济区内部生产、经营、贸易协调,提升经济区对外竞争力,促进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五大产业带与十大产业集群
“五带,十群”,即开发建设五条城际间重点产业带,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十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从而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若干经济新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八城市一体化建设。2010年2月,辽宁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沈阳经济区五条城际连接带空间发展规划,沿城际连接带重点规划建设节点新城、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共计35个连接带城镇,其中沈阳19个(包括8个节点新城、7个连接带新城、4个新市镇)。连接带城镇空间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沈抚连接带发展采取同城化布局模式;二是沈铁、沈本、沈辽鞍营连接带发展采取珠链式城镇布局模式;三是沈阜连接带发展采取区域组团式城镇布局模式。
(一)沈抚同城化产业带
沈阳市和抚顺市是沈阳经济区的两个特大型城市,依托共同的母亲河浑河而城区相连,两市市中心距离45km,城市边缘距离仅为10km。虽然同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但产业结构,特别是重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别,具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基础条件。特别是沈阳的装备制造业与抚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互补性强。沈阳可以借助抚顺石化产业延伸下游产业链,而抚顺还可在电力、煤、煤气、钢材、铝材等原材料方面做沈阳的供应基地。同城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和客观需求。沈抚同城化既能够支撑沈阳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又能够为抚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寻找根本出路。打造沈抚同城化产业带,旨在建设以浑河为主轴线的沈抚生态文明都市走廊,打造国内较有影响的抚顺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沈阳文化创意产业,做强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沈阳与抚顺实现同城化发展。
1。沈抚连接带
实施沈抚同城化,从长远看,主要是立足东北经济区,构建沈抚大城市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和振兴,打造强势经济发展区域。从近期看,主要是依托沈抚接合部,共建沈抚新城,切实发挥其在沈抚同城化中的先行和牵动作用。沈抚连接带规划面积605。34km2,《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三区、一带两廊、多中心网络”的总体格局。“一核”即沈抚连接带核心区——沈抚新城。沈抚新城是沈抚连接带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域,规划了23km2,位于沈抚都市走廊的中心,横跨浑河南北,距沈抚城区各12km。“三区”包括生态旅游区、生态工业区和生态农业区。“一带”即浑河生态人文景观带,浑河这条人文景观带自西向东划分为生态游憩区、文化休闲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态科普区,将功能与生态有机结合,实现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两廊”即贯穿连接带南北的两条主要生态廊道。通过它将连接带的北部生态区和南部产业区融为一个整体,带动连接带高效发展。“多中心网络”即按照功能明确、等级有序的网络式拓展模式,进行规划布局,切实建立起新型的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沈抚连接带的建设强调产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抚顺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其研发及产业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以抚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以碳纤维等为主要项目的新材料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对于推进沈抚同城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能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抚顺已有80多年的石化工业发展史。抚顺石化公司是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集“油、化、纤、塑、洗、蜡”为一体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抚顺将成为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和具有世界级规模的石蜡、合成洗涤剂原料及合成树脂等产业特色鲜明的产品基地,这为抚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沈本一体化产业带
沈本一体化产业带北起沈阳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向南延伸至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本溪工业加工区、南芬循环经济区,重点建设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沈阳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休闲服务业。沈本一体化产业带是沈阳向南拓展发展空间,本溪北上承接沈阳产业资源转移的重要区域,是沈本两市共同构筑产业新优势的重要节点。
1。沈本产业大道
沈本产业大道北起沈阳市区,向南经浑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家屯区、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至本溪市太子河孤山子大桥全长65。4km,沈阳境内全长31km,本溪境内全长34。4km。沈本产业大道使沈阳城区、浑南开发区、桃仙机场、本溪经济开发区和本溪城区等重要经济廊带连为一体,并与沈本高速公路一起,形成沈本1h交通圈。同时将沈阳市区、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火连寨、东风湖、桥北工业加工区,“两钢”主厂区等连接起来,形成“沈本工业经济带”,对本溪市更好地承接沈阳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推动七大园区加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产业大道沿线将成为沈本产业带上三大产业集群(沈阳浑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沈阳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
2。沈阳航空制造产业集群
沈阳航空制造产业集群以沈阳民用航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着力发展民用航空产业。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沈阳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国家级民用航空产业基地。沈阳航高基地总规划面积约127km2,北至三环,南至塔山北,西至哈大客运专线及沙河,东至沈丹高速,辖桃仙镇、白塔堡镇及苏家屯区沙河堡、陈相、佟沟等部分地区,规划建设成“两区、三城、六大基地”。其中包括运营区、产业区、航空城、科学城、国际城。运营区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为核心,将建设成为东北亚航空枢纽中心。产业区将打造成为中国的“西雅图”,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和世界民机产业转移承接地。服务于运营区的航空城主要发展航空总部和基地经济、通航经济、航空俱乐部、航空试飞等。服务于产业区的科学城以航空航天高科技为核心,进行航空航天高科技研发与应用,同时配套发展高科技第三产业。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城主要发展金融贸易、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信息通讯、公益设施。沈阳航高基地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线飞机、公务机、通用飞机总装基地,规模最大的飞机大部件转包基地,专业的“一站式”飞机维修基地,实力强劲的航空研发培训基地,东北亚地区高效、便捷的航空基地和物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