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1页)
第一节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对实践的本质及其作用的深刻而正确的理解,是马克思、恩格斯实现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正确地揭示了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缺陷,建立了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科学的实践观的产生和发展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为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其批判的、革命的功能,首先就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实践。
实践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就引起了思想家们的注意。但是,由于哲学立场和阶级立场的局限,旧哲学都没有正确解答实践内容、实践本质及实践作用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把物质生产活动排除在实践之外,对实践的理解是狭隘的、片面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实践作为“行”是和“知”相对应的范畴,其原意是指实行、践履、行动。在中国古代哲学,所谓行,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践履、品德修养等活动和行为,因此,知和行的关系主要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变革活动根本不在其视野之内。在西方哲学史上,也有不少哲学家把实践理解为道德伦理活动,最典型的是康德。康德把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认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力或功能,具体地说,就是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伦理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人生的自由。可见,康德的“实践”哲学仍然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但是,康德认为,由实践理性(道德意志)支配的活动是不受外在目的驱使的自主活动,因而是真正的人的自由的活动,这在一定意义上看到了人的实践所具有的能动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方面,费希特是典型代表。按照费希特的观点,“实践”是“自我”创造“非我”的能动的活动;人作为绝对自由的实体,不仅不受限制,而且创造一切。这实际上是把实践的主体设定为精神性的自我,把实践的过程等同于人的主观任意的冲动,因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实践观。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达到和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经的环节。在黑格尔看来,理论理念的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其任务在于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黑格尔以这种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仅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涉及了实践在改造对象世界,从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内容。但是,从根本上看,黑格尔所说的实践实际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物质活动。尽管黑格尔提出了实践,尤其是劳动对人的解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但究其实质,他还是把实践限制于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同样没有正确理解实践的本质。“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
与唯心主义相反,旧唯物主义一般强调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以及后来的费尔巴哈都把实践理解为尘世的生活、“感性的”活动。但是,由于他们不了解实践作为社会的物质活动同自然的物质活动的区别,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所以,尽管他们强调了实践的感性、现实性,强调了实践是合乎人性并保护和发展人性的活动,但忽视了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特征。从根本上说,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没有超出日常生活的范围,并认为“生活”就是吃喝、享用对象等。
费尔巴哈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另外又说:“如果人仅仅立足于实践的立场,并由此出发来观察世界,而使实践的立场成为理论的立场时,那他就跟自然不睦,使自然成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实践利己主义之最顺从的仆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根本上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
在实践的本质问题上,之所以形成了物质性与能动性长期对立的局面,除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各自主观的原因以外,还有客观的原因。具体地说,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含着人的主观因素,即实践这种物质性活动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世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不能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实践的这种内在矛盾,是造成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各执一端、争执不下的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的建立,是既批判了旧哲学在实践观上的片面性和错误,又吸取了其合理因素的结果,而这一切同唯物而又辩证地理解人类社会,即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是紧密不可分的。科学实践观的建立既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唯物史观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对实践内容的理解上突破了旧哲学的狭隘眼界,为正确揭示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新的哲学世界观时,特别重视物质生产活动,认为它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当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的首要的、决定性的形式和实践的最基本内容时,他们所理解的实践是物质世界运动的最高形式,是同物质的自然运动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活动过程。实践不仅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存在的基本形式,而且是人类同自然界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基本方式。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生产活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找到了使物质性、现实性与能动性、创造性相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否认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能动性、把能动性仅仅归结为精神活动特性的观点,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物质生产活动不仅使对象发生改变,而且把人目的性的因素注入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中,使自然界的因果链条按同样客观的“人类本性”发生运转;物质生产活动虽然不能使自然物质的本性和规律发生变化,但却能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物质对象上去,按照人的本性和人的方式来规范物质变换活动的方向和过程,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从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结果而巩固和扩大着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因此,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等特征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活动产生并赋予的。没有物质生产活动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既不会有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不会有人的意识、思维、观念。离开了人的实践所理解的“人的能动性”,是没有现实基础的空洞抽象。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把人类活动动物化、自然化的错误,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的物质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参与者,包括实践活动的结果等,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存在。现实世界的物质存在通过实践而改变其具体形态,但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运动。实践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能动的,是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以这种统一来理解实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以观察世界的一个立脚点和出发点。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实践对世界的革命改造作用,指出理论的批判不能代替实践的批判,现存世界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按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改造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实践活动的“革命的”、“批判的”功能,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一切只诉诸感性直观的观点,认为即使是正确的理论,也只有诉诸实践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对现存事物进行实践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承认任何现实的实践都是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使理论的批判转化为实践的批判。为此,在实践的同时,要对实践本身进行再理解、再批判,通过对实践的科学指导,提高人们对现存世界进行实践批判活动的合理性,从而完善和发展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与功能,使人与世界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的持续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和谐地展开。
科学的实践观的建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变革,作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哲学总结,科学的实践观本身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后,列宁提出了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4]这一深刻的观点。毛泽东则进一步把实践看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5]。这些都从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等方面深化了对于实践的科学理解。
二、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之所以陷入唯心主义,根本原因就在于把实践排除在社会生活领域之外。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地理解实践本质的前提下,揭示出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
首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形式和标志的。没有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也就没有人类的产生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