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香烬暗启新章(第1页)
端妃以“无声藤”传来的线索,如同一把钥匙,为安陵容打开了一扇通往迷雾深处的大门。然而,如何回应,并开始着手调查那位深居简出的老太妃及其掌事宫女崔氏,却需慎之又慎。直接接触是下下之策,她需要一个合情合理、且能将自己完全摘出去的由头。
安陵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卷她日抄写的佛经上。青灯,古卷,佛前……这是她如今最好的掩护。
她并未急于动作,而是如同过去数月一般,继续每日虔诚抄经。只是这一次,她在抄写至某部提及“因果轮回”、“宿业消解”的经卷时,刻意放缓了速度,在某些特定的、与“旧事”、“宿疾”含义相关的字句旁,以笔尖蘸取极少量特制的、遇热会微微变色的植物汁液,点上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的细微墨点。
这并非传递具体信息,而是一种姿态,一种只有端妃那般熟知佛理、且心细如发之人才能领会其深意的姿态——她已明了因果牵缠(指旧案关联),愿助消解宿业(指调查真相),并已开始“焚香”(指开始行动准备)。
抄完这卷经,她并未像往常一样收入箱笼,而是将其置于佛龛前,点燃了三柱细香。香烟袅袅,缭绕在经卷之上。她默默祝祷了片刻,方才将经卷仔细卷好。
接下来,是如何将这卷经,“合情合理”地送到能引起崔氏注意,或者至少能接触到老太妃宫苑范围的地方。
机会来自于宫中惯例的“浴佛节”筹备。虽非整寿大典,但宫中亦会循例在各处佛堂增添供奉,祈福祝祷。安陵容如今虽“失势”,但其“诚心礼佛”的名声却已悄然传开。内务府负责此事的太监,便循例前来延禧宫,询问小主是否有抄录的经卷愿意供奉佛前,以积功德。
安陵容等的便是这个机会。她取出那卷做了标记的经卷,又另选了几卷平日所抄,一并交给那太监,语气平和淡漠:“有劳公公。皆是些粗浅笔墨,若能供奉佛前,略尽心意,便是臣妾的福报了。”
那太监恭谨接过,并未察觉任何异常。
安陵容知道,内务府会将各宫供奉的经卷统一整理,分送至宫中几处主要的佛堂。而老太妃常年礼佛,其宫苑附近便有一处小佛堂,虽不似宝华殿那般显赫,却正在此次供奉的范围之内。她这卷经,有极大概率会被送至那里。
这只是第一步。经卷送达,只是一个无声的信号,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能否泛起涟漪,还需后续的推动。
她需要创造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崔氏“偶然”看到这卷经,或者至少能让她注意到延禧宫与这卷经关联的契机。
安陵容将目光投向了宝鹃。宝鹃性子直率,不够机变,但正因如此,她的一些“无心”之语,反而更不引人怀疑。
几日后的一个清晨,宝鹃按例去内务府领取份例,回来时,脸上带着几分不忿,嘟囔道:“小主,您真是太好性儿了!奴婢方才听说,咱们供奉到佛前的那几卷经书,竟被分到了最偏远的静心斋(老太妃宫苑附近的佛堂)!那地方平日都没什么香火,岂不是白白辜负了小主日日抄写的辛苦!”
安陵容正提笔练字,闻言,笔尖未停,只淡淡地道:“佛前无分远近,心诚则灵。静心斋虽偏,反而更得清净。何况……听闻那位常年礼佛的老太妃便在左近,若能得她老人家偶尔瞥见,知晓宫中尚有潜心向佛之人,亦是缘法。”
她语气平静,仿佛真的只是随口感叹。
宝鹃却听进了心里,仍有些不平:“话虽如此,可终究是委屈了小主的心血……”
安陵容不再多言。她知道,宝鹃这番“不平”,很快便会通过她与其他宫女的闲聊,“无意间”流传出去。内容无非是延禧宫的安小主潜心礼佛,抄录的经卷却被分到了冷清佛堂,小主却毫不在意,反而提及与老太妃的“缘法”。
这番话,听起来像是失势妃嫔的自我安慰与无奈,但若传入有心人(比如崔氏)耳中,结合那卷带有特殊标记的经卷,或许便能品出几分不同的意味。
做完这一切,安陵容便再次沉寂下来,仿佛一切未曾发生。她依旧每日诵经、抄写、侍弄梅树,耐心等待着。
她不知道崔氏是否会看到那卷经,是否会留意到那些微不可查的标记,是否会听到宝鹃那番“无心”之语,更不知道端妃在得知她的回应后,又会有何后续的安排。
这就像一场无声的赌局,筹码已下,她只能等待庄家亮牌。
然而,安陵容并不知道,在她布下这步闲棋的同时,一双沉静如古井的眼睛,也正透过长春宫的窗棂,遥遥望向静心斋的方向。
端妃指尖轻轻拨动着一串光滑的佛珠,苍白的唇边,掠过一丝极淡、极深的弧度。
佛前香烬,暗启新章。
棋局,已悄然进入中盘。
接下来,就看谁先,找到那条通往终局的“大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