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第2页)
反而让这群刀口舔血的人,对他高看了一眼。这小子,不是一味懦弱的绵羊!
陈大佬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了笑,当即拍板,对那两个抢匪喝道:“听到未?自己拣!(听到没?自己选!)”
那两人哪里敢选断手,忙不迭地哭喊着选择回去读书,发誓改过自新。
事情解决,陈大佬也算仁至义尽,派人按照陆青的请求,将他送到了香江一家颇具影响力的电视台。
在电视台,几经周折,陆青终于见到了一位姓文的女记者。她看起来干练精明,眼神锐利。
陆青没有过多废话,直接将那份失而复得的情况说明、剩余的证据复印件,以及最后,他从衣服夹层里取出的、那支至关重要的录音笔,交到了文记者手中。
“文记者,这里面,清晰记录了指使威胁我的人,亲口承认是受春城市张副市长指使,以及他们威胁要杀我、要关闭福利院的全过程。这是我的全部了。”
陆青指着录音笔,声音因紧张而微微沙哑,但眼神却是一片孤注一掷的决绝和深不见底的疲惫。
文记者看着眼前这个伤痕累累、眼神却亮得惊人的少年,又检查了手中的材料和录音笔,职业敏感让她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具爆点和社会意义的新闻。
她决定亲自录制对陆青的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文记者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运用了一些游走于新闻规则边缘的手段。她的提问极其尖锐,甚至带着明显的引导性,试图刺激陆青的情绪,放大冲突,制造更爆款的新闻热点。
文记者语气带着质疑,“陆青同学,你一路维权,从春城到广深,再到我们这里,是否意味着广深市政府,乃至你们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事是‘尸餐素位’,毫无作为?”
“你是否认为春城市政府已经只手遮天,可以肆意践踏法律?”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语言陷阱,意在引诱陆青说出攻击地方政府的激烈言论。
陆青坐在镜头前,脸上还带着未消的淤青,身体因为疲惫和紧张而微微前倾。
他听着这尖锐的问题,沉默了几秒,抬起眼,目光坦诚地看向文记者和镜头,没有愤怒,没有抱怨,声音清晰而平稳:
“文记者,在维权过程中,我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也见识到了权力的傲慢和资本的冰冷。但是我也遇到了很多帮助我的人。”
“比如广深市青云梯项目组的何先生,他愿意听我陈述,承诺优先核查;比如春城市我的校长、班主任,他们为我奔走呼吁;甚至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也有人愿意对我这个陌生人伸出援手。”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法律最终会还我公道。我从小在福利院长大,是国家和社会好心人的资助,才能让我读书上学。”
“我心中没有怨怼,只有感激。我今天的诉求很简单,也很坚定:就是拿回本该属于我的求学名额,让公平正义得到伸张。我相信,无论过程多么曲折,邪,永远不能胜正!”
他的回答,逻辑缜密,态度客观,尽管声音哽咽,眼眶泛红,却没有一句怨天尤人的失控言论,只有历经磨难后依旧不失的感恩,与那份对公正近乎执拗的信念。
既表达了自己的坚定诉求,又巧妙地避开了记者设下的语言陷阱,没有落入情绪化的指控。
他对这些人的处境表示理解,反复强调他相信国家,相信法律,相信“青云梯”计划的初衷,他只想拿回属于自己的公平,不想波及无辜,更不想以偏概全地否定一切。
反而展现了一种超越年龄的理性和一种基于事实的、更有力量的姿态。他没有否定所有,而是强调了其中存在的善意和希望。
文记者看着监控器里陆青的表现,心中既有几分未能制造出更爆裂新闻效果的失望,但更多的,是欣赏、郑重、敬佩以及动容。
她明白,眼前这个少年,不是她可以轻易牵着鼻子走、用来制造爆点的工具人。他有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内心。
她收敛了那些引导性的提问,展现出了强大的新闻专业素养,开始从各个角度,细致、全面地追问事件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力求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将这条新闻做得扎实、深入,无可指摘。
镜头下,陆青孤身坐在那里,像暴风雨中一株即将折断,却始终不肯倒下的芦苇。
他将自己的伤口、自己的绝望、自己的坚持,连同那份最后的、与庞大不公抗争的勇气,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这陌生的镜头前,寄托于这渺茫的、远在香江的声音。
他的叙述始终条理清晰,证据确凿。他知道,他将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这一次采访上。成败,在此一举。
————
注:涉及□□和偷渡情节,在叙述中已明确其危险性和非法性,仅为推动情节发展,强调主角走投无路的处境,并不鼓励此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