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选择(第2页)
这里很好,很体面,却无法安放他那带着福利院烟火气的过往。
在一个工程师家庭暂住时,女主人一边为他夹菜,一边笑着对丈夫说:"这孩子一看就是读书的料,将来考个好大学,给我们脸上增光!"
那期待的语气像一块无形的石头压在陆青心上。
男主人语重心长地说:"陆青啊,到了我们家,你就安心学习。我们全力培养你,指望你将来有出息,我们老了也有个依靠。"
这些话语,如冰冷的针,刺破了他对"家"的最后幻想。
他明白,在这些家庭眼中,他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品学兼优"这个标签,源于未来可能带来的回报。
这份"收养",更像是一种带着明确功利目的的交易。
陆青想起苏妈妈纯粹的关爱,想起陈伯语重心长的嘱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渴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走出去,再堂堂正正地回来,回馈那些真正给予他温暖的地方和人,而不是成为某个家庭装点门面或养老的工具。
又一次从体验家庭归来后,陆青主动找到陈伯。他站得笔直,眼神清澈坚定,不再有往日的躲闪。
"陈伯伯,"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谢谢您和那些叔叔阿姨的好意。我。。。。。。想好了。我不想去别人家了。"
陈伯略显意外,温和询问:"为什么?是他们对你不好吗?"
陆青摇摇头:"不是。他们对我都很好,给我吃好的,住好的。但是。。。。。。"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而后抬起头直视陈伯的眼睛,"这里才是我的家。有陈伯伯,有刘姨,有大家。我在这里。。。。。。安心。"
他没有道出那些关于"功利"的尖锐想法,只用了最朴素也最真实的理由——安心。
在这个熟悉的地方,在这个被苏妈妈和陈伯守护的地方,他无需揣测笑容背后的深意,不必背负额外的期望,可以心无旁骛地朝着"做一个有用的人"的目标前行。
陈伯望着陆青眼中那份超越年龄的清醒与坚持,没有多劝,只是用力拍拍他的肩膀,眼中满含理解与欣慰:"好孩子。伯伯知道了。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好好读书!你的路,还长着呢。"
拒绝了所有收养的橄榄枝,陆青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业。他深知福利院维持不易,每一分钱都凝聚着社会爱心和陈伯的心血。
他像一架精密的仪器规划着时间,学校减免了他的学杂费,陈伯用有限的经费和他争取到的补助,为他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陆青则以优异的成绩和近乎严苛的自律作为回报,目标是争取最高额的奖学金,最大限度地减轻福利院的负担。
他从不要求任何额外的物质享受,身着洗得发白的旧校服,脚穿修补过的鞋子,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业中。
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但福利院的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书呆子"心中燃烧着一团火焰——一团渴望改变命运、也渴望守护这个"家"的火焰。
福利院里的孩子日渐稀少,许多同龄人因看不到读书的出路,或迫于生计压力,陆续选择辍学。
更多的则像张奇、黄小虎那样,小学毕业甚至未毕业就外出打工。
每当有孩子离开,陆青总会默默站在院门口,目送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消失在巷口。
陆青深知外面的世界充满艰辛,这些过早离开的孩子,未来或许会更加艰难。
偶尔会有外出打工的孩子寄回微薄汇款,信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吃的"。
每逢此时,陈伯和刘姨都会红着眼眶小心收好。
陆青望着这些钱,心中五味杂陈,更加坚定信念:唯有知识,才能给他和像他这样的孩子,开辟一条更宽阔、更有尊严的道路。
年节时分,偶尔有打工归来的孩子,穿着时髦的衣服,叼着香烟,谈论工厂流水线和挣到的"大钱",言语间带着对陆青这个"书呆子"的不解与隐隐的优越感。
"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出来还不是打工?看我,现在一个月能挣这个数!"张奇比划着手指,脸上带着闯荡社会的得意。
陆青只是安静聆听,偶尔抬眼望去,目光平静无波,既不羡慕也不反驳,然后继续低头看书。他心中的道路清晰笔直,通往那个需要知识作为通行证的远方。
他明白,那些早早离开的孩子或许能获得短暂的自由与微薄收入,但他们的人生道路从一开始就狭窄了许多。而他,要竭尽全力为自己开凿一条更宽广的路。
属于陆青的征程,才刚刚开始。他埋首书卷,如同一株深深扎根春山的野草,沉默而顽强地汲取养分。
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真正走出春山,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去实现苏妈妈和陈伯的期望——做一个有用的人,然后,记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