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名校镌成百年工(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所学校的成功,首先是其教育思想的成功;名校之所以称其为名校,是因为形成了以独特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学校精神。

广州培英中学于1879年由美国传教士那夏礼博士创建,创办初始就使学校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征,是一所历史悠久、治学严谨、成绩卓越、扬名海内外的中国名校。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孕育了大批的革命志士和社会栋梁,培育了遍布海内外的众多知名校友和杰出人才。137年的办学历史,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爱国爱校的“白绿精神”。

2006年,随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迎评创建,在历任校长与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与时俱进,形成并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受教育者发展的办学理念: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

“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办学理念的时代内涵总括起来就是:育人责任和办学远见,人本意识和求真精神,和谐发展和进取意识。

责任·远见

培英的教育,一贯注重育人先育德。我们坚持以德育为先,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培英学生的现代公民道德意识为根本任务,着力学校的文化建设:通过课堂渗透,举办白绿传统活动、开设白绿大讲堂等形式让学生思贤慕远,养成良好的道德操守;通过与所在地军、警、社区共建精神文明的活动,让学生触摸时代脉搏,感受社会责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论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着力培养“基础扎实、有全面综合素质;崇尚科学,有信息技术素养;眼光独到,有精准判断能力;立己达人,有表里如一人格;大家风范,有现代人气质”的培英学子。正是基于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2年我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和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白绿精神的本源就是中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是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白绿之理念,办学之远见,也并不局限于本土文化。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指引下,我校也在20世纪初即提出了培英教育要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国际化”办学思想的引入,在当时的公办学校中为数不多。办国际化名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培英人,是培英办学特色之一。早在2004年,学校便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签订合作协议,2005年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培训中心,成功地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互访。我们被列入各国驻广州使馆的广东省对外友好交流单位名录,近年来陆续接待了来自澳大利亚和英国“教师对等合作交流”项目的5批11名外教回访,共计有112名教师参加了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约500名学生参加了国际交流活动。学校每年组织优秀学生出国游学,共有37名优秀学子获得全额奖学金参加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的游学活动。这些活动,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平。我们的远见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广泛宣传:《教育导刊》专题报道《百年传承,开放交融——广州市培英中学办学走向国际化》;《信息时报》刊登我校《公办学校国际化的上下求索》,我校被誉为“公办学校国际化道路的先行者”。

人本·求真

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培育怎样的人?我们办学理念中有着最明确的回答: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统一与融合;求真务实,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我们一贯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学校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如白绿摄影社、天文社、计算机协会、“模拟联合国”俱乐部、松园文学社、醒狮队、美文诵读队、青年志愿者协会、舞蹈队、排球队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英人有一种善于接纳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学习心态,有一种追求社会超前知识与技术的敏锐目光,有一种敢于引领学生钻研新知识、新技术的开拓精神。我们的白绿摄影社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全中国最早出现的三大摄影社团之一;我们的校园排球队在20世纪的中国曾一枝独秀,先后23人入选国家队,被誉为“排球少林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1984年,不仅普及面广,硬软件建设水平高,而且在各级竞赛中成绩突出,很多学生都在信息技术方面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的科技创新比赛,成绩斐然。近5年来,先后培养出全国初级程序员113人,中级软件设计师22人。参加广州市智能机器人大赛,先后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16人,三等奖12人的好成绩;其中,王梓杰、卓东君同学获虚拟机器人足球项目全国三等奖;李俊、陈森宇、张明璐同学获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张明璐同学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发明作品获得国家专利。这些成绩,正诠释培英“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办学理念的内涵,它体现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现代教育精神。

和谐·进取

培英的建筑物多为黄色琉璃瓦与灰色或白色外墙构成,也有充满现代气息富有生气和灵动之感的新图书馆,他们就像是沉静缜密的思考者和生机勃勃的少年人,长幼相扶,融洽相处,诵文求理终日不绝;培英的参天古木与铺满庭院的萋萋芳草,又是那样的高低相衬,悦人眼目;远处的石山,近处的流水,处处给人宁静而不失活力,严谨又充满青春气息的感觉。培英人在这里读书、生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伫立其中,顿生和谐、愉悦、进取之思想。

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要通过这种自然的和谐浸染出人文的和谐。培英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年轻人的团结、和谐是良好交往的基础,年轻人的集体观念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年轻人的合作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这成为培英教育育人的准则。

近年来,学校坚持在优良的办学思想基础上,把握时代的教育脉搏,与时俱进,强**育的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平等意识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在平等合作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而未来学校的竞争,是学校优质服务意识的竞争。服务是教师们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们只有树立一流服务意识,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学校只有具备一流服务意识,才能取胜于未来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

在社会不断进步,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百年培英,面对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全面构建和践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继承培英“白绿精神”,是巩固和发展学校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的关键。结合历史与现状的深入分析,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要充分的发挥培英品牌效应,使培英教育持续、稳定、优质地朝前发展,就要继续践行“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

2006年11月,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评估组在《广州培英中学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反馈意见》中对培英中学的办学理念给予高度评价:“……广州培英中学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关心和鼎力支持下,把争创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校师生秉承百年文化,整合教育资源,制订发展规划,树立品牌目标,提升发展内涵,使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督导验收组在形成共识、产生共鸣的基础上一致认为,今天的广州培英中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办学理念适度、前位,领导集体专业、务实,师资队伍素养优良,课程改革切实、有序,教育科研成果丰硕,校风正,特色明,质量高。其办学经验和办学业绩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市、区甚至省内外发挥着一定的示范、辐射功能。这标志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科研工作已站到了队伍的排头,成为一类群体的风向标,领头鹰。”

2007年12月,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会上,评估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培英“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这一办学理念“思维清晰、特色鲜明、适度超前”,其中彭浩宇副组长更以“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的题词,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给予高度的肯定性评价。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会评估组副组长彭浩宇对培英中学给予高度评价

(三)培英建筑:古色添新姿

广州培英中学从那夏礼博士创校迄今,校园几度搬迁,现在鹤洞校园始建于1934年。1935年秋,学校从芳村校址(即原来听松园)迁到新校址白鹤洞山顶(现校址),目前校园内尚保存有迁校时的校舍:校友楼、德光楼(南楼)、礼智楼(北楼)、方社钟亭、山顶36号(培英校史博物馆)、山顶38号(教师宿舍),而现在校园内的其他校舍是1980年后逐渐建成的。

百余年来,旧物伴新景,老校展新颜。漫步占地122亩的校园,风景如画,芳草萋萋,木棉树含情,三角梅翘首,老树新枝郁郁葱葱……又有亭台轩榭,飞阁长廊,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绿树掩映中,一处处古韵悠远的陈迹厚重沧桑,却静默无声;一幢幢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与之交相辉映: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科学精神与育人氛围相得益彰。

在培英校园,每一栋建筑,都在诉说;每一种诉说,都是无声的浸润。

校友楼

建于1934年。既为校门(当时唯一校门),也是学校食用水之水塔(顶层)。因为迁校建设,一大批校友及学生家长捐款资助,故学校把此塔形门楼命名为校友楼。1992年,校友楼大修时,把顶层的水塔拆除。现在校友楼牌匾为傅世仕校长手书,八角电钟为1956届云社捐赠。

德光楼(南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