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意义的发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1陶行知教师知识人角色理论的分析(第2页)
[1]原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8—652页。
[4]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48—652页。
[5]李璜:《国民小学教师对于今日中国的使命》,载《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4期)。
[6]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7]顾昕:《“五四”激进思潮中的民粹主义主题(1919—1922)》,载《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522页。
[8]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15页。
[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10][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1][英]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1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
[13]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88页。
[1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83页。
[15]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84页。
[16]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20—621页。
[17]辛元,谢放:《陶行知与晓庄师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20—621页。
[18]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20—621页。
[1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84—185页。
[20]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1991年版。
[2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20—621页。
[2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5页。
[23]辛元,谢放:《陶行知与晓庄师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