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陶行知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陶行知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1]

1917年秋,陶行知自美国留学学成归国,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育学教员兼教务助理,不久即升任教授。次年(1918年)3月份,受聘为代理教务主任。1919年10月初,改任教务主任。由于他“办事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同学们最敬畏,因此呼为‘老虎教务长’云”。[2]是年5月,行知又兼任该校新成立的教育专修科主任。1921年夏,南京高师改组为东南大学,陶行知任该校教授兼教育科(包括教育、心理、体育三个系,相当于抗战期间大学的师范学院)主任和教育系主任。1923年7月,陶行知由于专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迁居北京,他才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和教育系主任职务,但仍为教授。

陶行知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六年(1917—1923年)任教期间,曾负责主讲教育原理、教育行政、教育统计、遗传学等课程。同时,他以教育改革家的姿态,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精辟的见解。尤其是在1946年初,抗战胜利不久,他在重庆创办了一所新型的社会大学。他亲任校长,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曾做出明确新颖的阐述。

今年10月18日是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学习他的宝贵的教育思想,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文谨就他关于高等教育方面的办学思想主要观点分述如次。

一、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目标

早在1922年7月初,陶行知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创办青岛大学案”中,强调指出:“为发展我国固有文化计,为沟通东亚文化计,不能不设立永久高等学术机关,以谋改进,而扬国威”[3]。

1923年整,他在写给杭州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指出,当时的杭州大学是由中国省议会第一次自动建议设置的大学。他表示“深信杭州大学是浙江人民未来幸福的泉源”,“是为人民保险储蓄作最有益的投资”,并盼望它能早日建成。他还提出办理大学的方针:“应该罗致第一流的导师,培养第一流的人物,创造第一流的学术”,“以为全国各省自行设置大学的先声。”[4]在写此信之前,即1922年9月,他欣然应聘为该校之董事。

1925年,在《驳特定学区议》一文中,他更为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学的培养目标:“大学是造就学者和领袖的地方,不是剃度和尚的地方。我们要大学培养与国计民生有关系的学者领袖,不要大学培养避世的隐士、出世的僧尼、不知世事的书呆子,我们要学生认识人民,人民认识学生。我们要到民间去的学生,不要到天上去的学生。”

他强调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要有热心的教授;要有好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办学宗旨。1946年初设立的、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的重庆社会大学的办学宗旨,他曾做出规定,这是他借用《四书》上的一句话加以修改而成,赋予了崭新的内容。他改写成:“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在1946年1月15日举行的社大开学典礼上,他进一步阐明了“明民德”的含义:“要使人们头脑觉悟,自己起来做主人,自己团结起来,联合起来,要不让公仆造反,要公仆为老百姓服务,去谋求自己的解放,达到捣毁旧的、痛苦的地狱生活,创造新的世界,新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新的人民大学之道,就是社会大学的宗旨。”

由此可见,为发展我国固有优秀文化,沟通中西文化,为培养第一流人才,造就学者领袖,为创造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就必须认真办好高等教育事业,广立高等学校。陶行知这些精辟见解,至今仍有实际意义。

对于派遣留学生的政策,陶行知亦曾有明确的阐明。1945年5月,他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写道:“留学政策,凡是在中国可以学到的应在中国学,请外国教授来中国教。如设备不可能在中国设置的学科,才能派大学毕业有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出外留学。”陶行知这一真知灼见,似仍值得我们加以考虑采纳。

二、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

陶行知在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主持教务工作期间,强调德智体三育并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者领袖。1916年,陶行知在《新教育》讲演中指出:“身体如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譬如在体育上,耳目口鼻手足,统统要使他健全;在智育上既要使他自知,又要使他能够利用天然界事物;在德育上,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

(一)德育。陶行知在南京高师的德育实施,“取训练与管理兼重主义。训练注重启发,使知其所以然,管理注重实践,使行其所以然,二者交互为用,以期知行合一。”其德育标准,在“以养成对于国家负责之国民为意想中之人格。此人格之要素,必具有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根于道德、学术、才识三者又有适当之培养,盖必如此,然后对于应负之责任能知能行。”至于德育之实施,一曰修养,重躬行省察;二曰服务,重实践与研究。

陶行知尤其强调学生自治之提倡。他与该校刘伯明副校长充分合作,实行学生寝室与自修室合并,反对“监学”,力主自觉学习,彼此德行互勉。1919年10月,陶行知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后,即协助学生自治会之成立。是年12月31日,举行南京高师学生自治会成立大会后,陶行知即认真给予指导,他指出:“新教育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公民。”“自主”就是要做自然界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自立”是“能够自衣自食,不求靠别人”;“自动”是能自觉地服从。

(二)智育。1919年9月17日,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作了《智育大纲》的讲演。他认为高校智育任务在于“深望诸生能思想以探明知识之本源,能应用以求知识之归宿”。“故本校智育以养成思想及应用能力的标准。”不难看出,陶行知不是把智育看作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育,而是要启发学生的思想,“以探明知识之本源”;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求知识之归宿。”显然,陶行知这个见解与传统的智育观相对立,而与当代的智育观相一致的。

关于智育的方法,首先,陶行知强调“试验”。他指出:“徒事思想而无试验,则陷于空虚,徒知应用而无试验,则封于固步,皆不足以尽智育之能事也。”只有经多次试验,“校其异同,审其消长,观其动静,察其变化,然后因果可明,而理可穷也。取试验者,发明之利器也。”进行“试验”,必须坚持不懈,“朝行夕罢,偶尔试验”是不可取的。坚持试验,把试验引进教学过程,作为“明知识之本源,求知识之归宿”的一种手段,是陶行知智育的重要特点。其次,智育不是单纯灌输知识,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要是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学生获得这种经验理想,即有了一定思想能力和应用能力,然后“才能探知识之本源,求知识之归宿,对于世界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

关于智育的实施途径,他认为有如下六条:

1。设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主旨。2。教授。以养成思想独立之能力为目的,故重启发,不重注入,重自修不重听讲。各科利用参考书,扩充图书室。设教法研究会求教法之统一改进。3。实验。思想有待征之事实而后信者,皆重实验,以为学理之佐证,养成发明之习惯。4。研究。各科于最后一期定有研究一次,以养成独立思想、研究方法,并考验其心得。5。实习。以养成各种技能和应用能力。两种方法:一种是到农工、商场实习,最后一学期举行;一种是实地教授,年末之第一学期举行。6。参观。各科毕业前均派往有关机关参观一切。

实行选科制,重视教育学科科学化和专业教育。1919年,陶行知在他主持的一次教务会议上,提出该校课程改为“选科制”。他重视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包括两点:一是要求教育学科的理论,尽量立足于自然科学的规律化,使教育学不再是“意见学”;二是要求广泛运用根据教育科研成果而得的科学教学法,使教学效果获得较快和较大的提高。他重视专业教育,如“1920年4月,南京高师各专修科以实践伦理、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法等为公共必修科目。”这比当今师范大学公共必修教育课程还要多。

此外,他反对只重狭隘的课堂教学,主张扩大知识面,如尽可能聘请中外学者来校做讲演。而且很重视文化陶冶,主张高师学生应有广博的文化修养,特别要具有历史知识,如教育科课程,除“教育史”外,还要学“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科学发展史”、“心理学史”、“教育思潮”等课程。1919年,他赞扬德国普鲁士的教育改革。在课程方面,他们“主张在大学校内设社会主义一科,以资研究。”

陶行知很重视语体文与标点文字与推广。他以自己实际行动,如撰文作歌,皆开始坚持用语体文,且着重大众化。特约上海亚东图书馆来校设售书处,推销《新青年》等书刊,并请汪原放讲解标号符号使用法。对改革文言文,推行语体文,传播新思想取得了显著成效。

陶行知还很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据当年南京高师学生章柳泉回忆说,他报考南京高师时,除笔试外,还有一次五分钟的演说口试。陶先生亲聆考生演说,作为录取的一项成绩。在我国历来只重文字取士的国家里,这确是一项创举。该校还多次举行演讲比赛。陶先生认为,好的演说,一要“有话说”,即要有内容,言之有物;二要“说得好”,即要掌握表达艺术,既要有条理,又生动易懂;还要“有话说得好”,即能两句话并为一句话。在陶先生倡导下,南京高师毕业生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引导,而且很少学究气。显然,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仍是今天师范院校的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陶行知当年的上述见解和做法,仍很富有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体育。陶行知极其重视体育。他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本。”体育“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对于全校,则重体育之普及;对于个人,则重全面之发育”。他认为体育实施之途径有三条:一曰养护所。指导卫生,实行分食;以培养元气,御邪感于未然。二曰锻炼所。有体操、早操、兵操、拳术、课外运动等;以锻炼筋骨,使作耐劳之准备。当时,东南大学聘请美国著名体育专家麦克乐为体育主任,倡导校内外各种球赛。三曰医治所。中西医诊治,并设调养室。每学期举行体格检查。体格有偏害者选矫正体操,有病者及时诊治。以使有病者复全,罹病者复壮。

由上可见,陶行知早期在高等学校工作期间是多么重视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他的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改进学习法和科学研究工作

1917年秋,陶行知自美国留学回国以后,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1918年,陶行知出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他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提出对旧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经二小时的辩论,多数教授不予同意,提案未能通过。陶行知也因而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以表示自己的不妥协精神。次年2月,他发表了《教学合一》论文,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又何必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5]

及至五四运动后,南京高师的先生们无暇坚持,他才如愿以偿地将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由于改得合理,“教学法”一词便从此通行于全国。显然,他的倡议,绝不是名词上“授”与“学”一字之争,而是要求教学上来一个除旧布新的变革,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敢于提问,以更好地发展其智力和能力。及至1922年,陶行知还指出:“高等师范教学法,与中学、大学犯同一毛病,就是重讲演而学生少参与的机会”。“欲改良中学之科学教学法,高等师范须先注重科学教学的改良。”[6]

陶行知还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他认为学习方法就主观言之有三,一曰虚心:“虚心则成见消除,不为物蔽,休休相容,唯真理之是求”;二曰留心:“留心则社会环象,随在考察,不仅恃载籍以资考证”;三曰专心:“专心则精敛神萃,致力一途,不扰于物,易底于成。”

若就客观言之,则亦有三。一曰明辨:“盖资料杂陈于前,苟不明辨剖析,以别其用途,则取舍不当,必有留珠遗瓦之憾”;二曰比较:“比较则古今中外之异同因果是非之轨迹,同时并观,了如指掌”;三曰统列:“统列则纪录之资料,进化之事实,群分类聚,条理井然矣。”[7]

陶行知还重视师生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他不只主张教师要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且认为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搞科研,把学习与科研结合起来,1918年春,他支持南京高师学生成立教育研究会,并任该指导员,还在成立大会上讲《教育研究法》。提出寻求已有之旧知识有二法:一曰交谈问答;二曰读书。探觅新知识之法亦有二:一曰观察;二曰试验。集体讨论是非常必要的,但有数忌:一曰闲读;二曰肓从;三曰成见;四曰武断。[8]

由上可见,陶行知于二十年代就提出教学发展论观点,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至今仍是教学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他当年提出的真知灼见,仍不失为我们当前的金科玉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