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陶行知年谱稿节选1(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陶行知年谱稿》(节选)[1]

一八九一年(清光绪十七年)

鸦片战争后的五十一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十月十八日(农历九月十六日)陶行知诞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林。原名文濬(乳名和尚)。父名槐卿,号任潮,秀才出身,在休宁县万安镇经营亨达官酱园,有地四亩。后酱园倒闭,回家务农。母曹翠仂,勤俭持家,种过地,做过佣工。

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五岁

旸村私塾先生秀才方庶咸认为陶行知天资聪颖,愿收为弟子,因陶家境清贫,无力供读,方免收束修代为开蒙。后由其父教识字读书。

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七岁

陶行知随父去休宁县万安镇外祖父家,被留在万安吴尔宽家经馆伴读。他曾在三刻钟内热读背诵《左传》四十三行。

一九○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五岁

陶行知父为歙县耶稣教内地会会员,母在教堂内帮佣。内地会办崇一学堂,徽州主教英国人唐俊贤为校长,见陶行知经常挑菜进城,并到教堂帮助母亲干活,喜他聪明勤劳,免费收入学堂培养。学堂课程有英文、国文、数学、理化、医药常识等,他学业成绩突出。

在学堂宿舍墙壁上题词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当地西干十寺当家和尚勾结官府为非作歹,陶行知与同学一起为民出气,惩罚和尚,把木雕菩萨摔入河中。

一九○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七岁

陶行知在崇一学堂两年修完三年课程,提前一年毕业。

一九○九年(清宣统元年)十八岁

春,陶行知怀“医药救人”思想离家去杭州,入广济医学堂学习。

因不满广济医学堂规定不信教者不能享受免费实习待遇,半年后退学。到苏州投靠表兄,一度靠典当衣物度日。

一九一○年(清宣统二年)十九岁

得到唐俊贤的帮助,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改名为金陵大学)文学系,学业成绩优秀。课余曾研究王阳明的学说和基督教义,并自学数理。起初,他英语水平较低,经努力并常与同学用英语辩论,不久程度有显著提高。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二十岁

辛亥革命爆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不久革命失败,政权落入反动派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期间,陶行知组织爱国讲演会、运动会等活动,募集爱国捐,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二十二岁

继续在金陵大学上学。任金陵大学《金陵光》中文编辑,在《金陵光》(中文版)第一期上发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等文,指出编辑出版中文版的宗旨为“保存国粹,灌输学术”。还发表《一夫多妻之恶果》(与刘佩宜合著)、《因循篇》(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革新进步)等文,并翻译《美国大统领罗斯福传》。

九月份起,陶行知改任《金陵光》中文主笔。曾著《伪君子篇》,指出“天下非小人为患,伪君子之患耳”。在该文附记中,解剖自己:“我之大病根在喜誉恶毁,名之所在,心即怦然动,伪言行即不时因之而起”,表示要以“虽行一不义而得天下不为”为指针,“及早努力,百折不回”。同时,还在《金陵光》英文版上发表了一些文章。

因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以“知行”为笔名发表文章(留美回国后正式改名为“知行”)。并把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要反对鞭挞、拘囚,应鼓励其“趋向”等论述译释为应当让儿童“自由发展个性”。

与汪纯宜结婚,全家迁居南京。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二十三岁

年初,陶行知为《金陵光》撰写社评《民国三年之希望》。文中希望政治廉明,国内和平,民安其业,学子成材,“人人洗心革面,一刷污俗”等。后,又发表《惠罗先生激励支哥大学体育会诸君》,提出应“三育并重”的主张,说:“有学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筋骨不能劳,体肤不能饿,心意不能困,咸施夸毗之病夫,又何能运起学识道德,以树不世之业,而为人类造莫大之福哉。”

六月二十二日在金陵大学提前一年修完本科全部课程,毕业成绩名列第一,获美国纽约大学文科学士文凭(金大在美国纽约州政府注册,故由纽约大学发给文凭)。

在毕业典礼上,陶行知宣读《共和精义》论文,阐述民主共和的重要思想。论文指出:“共和之三大信条”为“自由、平等、民胞”。他认为“纪律之内有自由,道德之内有自由”,故真自由“贵个人鞠躬尽瘁以谋社会之进化”;平等是“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民胞是“博爱心生,国人以兄弟相视”,为“共和之大本”,重“共同目的,共同责任,共同义务”。主张共和主义“重视个人之价值,唤醒个人之责任,予个人以平等之机会”;“视人民为社会之主体”;认为“政府者人民之政府,人民自治以谋人民之福利”。在“共和与教育”一节中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能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能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现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