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什么是习惯(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什么是习惯

当前我国的德育屡屡因“实效性低”而受人诟病。早在2004年,我就提出了一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难题:“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曾与儿童心理学博士赵霞合写过同题论文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直到现在我仍在努力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顽疾。

德育,简而言之,是培养人品德的教育。品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结构,从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来看,道德的发展一般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一般来说,德育的具体实施可以以任一要素为起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父母和教师的权威”阶段,其行为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中年级儿童可能因破坏了原有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到了高年级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在我国德育的传统中,我们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实现德育的真正目标。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意识里,道德似乎成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和高谈阔论便可以得到高分数,而实际的道德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就是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的严重现象。

于是,我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水的沸点是100℃,可我们的德育往往在50℃左右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认清一个道理并开始做好事了或者开始守纪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教育已经成功了。事实上,这绝不是德育的最终目的,而只能算是前50℃的教育。它绝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和契机。抓住孩子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将其反复训练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是德育的后50℃。

2001年至2010年,我曾连续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即“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和“少年儿童自我管理习惯培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我主张,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即重在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实现这一目标特别需要重视培养良好习惯。如果我们依然不重视习惯养成,德育可能仍会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当然,习惯养成并不是简单的事。让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些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涉及习惯与人格两个重要概念,涉及许多复杂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1。习惯是忘不掉的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习惯”一词:“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心理学的解释是:“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从完整的定义来说,“习惯”一词其实涵盖了个体和社会群体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者更关注个体层面的习惯,主要是指人们在一定情境下自动执行或完成某些动作或固定活动模式的需要和倾向,也可以称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种稳定的联结,包括自然的反应倾向、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

由此,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外在要求下的被动反应,是一种完全由意志驱动的行为;第二个层面是内化的主动行为,但它的发起和维持需要意志努力;第三个层面是自动化的行为,很少需要个人的意志努力,甚至是人们无意识觉知、自然触发和维持的行为。

习惯正是属于第三个层面的行为方式,它不但是一个人无须意志执行的自动化的行为,而且还会在相应的情境中反复出现相对稳定。习惯有可能是有意练习养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无意的多次重复的结果。反复的行为强化和对某些行为的模仿都可能形成一定的习惯。

当然,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人既能在某些情况下自觉地养成某些好的习惯,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某些不良习惯。习惯往往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人们往往为了规避外界的消极刺激(逃避惩罚),为了获得积极刺激(寻求奖励),也可能是通过社会学习模仿他人行为而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可能有很多好习惯,也可能有些坏习惯。

在巴黎,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请问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非常惊讶,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老人耐心地回答说: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在儿童时期,特别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是养成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

有一个女孩子叫董伊伊(化名),小学毕业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牌中学——东直门中学。她到学校以后,各方面表现很出色,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大家推荐她当了班干部。

有一天老师正忙着批改作业,还要准备发给学生父母们的信,就跟董伊伊说:“你到我的办公室去,打开我的抽屉,然后拿出我的图章来。咱们把这些信盖上章好吗?”董伊伊去了却没有拿回章来。老师奇怪地问:“怎么回事?”董伊伊说:“我去了一趟,发现办公室里没有人。”老师说:“没有人,你打开我的抽屉把章拿出来就是了。”董伊伊说:“老师,我觉得如果老师不在的时候,打开老师的抽屉是不好的。”老师马上就明白了,特别理解和感动。

其实,这是一个习惯,一般在主人不在的情况下,不能打开主人的抽屉、翻动主人的书包。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好习惯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