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序言 良好习惯如何缔造健康人格(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很调皮,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全国特级教师。她听了小男孩的话说:“犯了错就认错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准备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这才是鞠躬。然后,男孩子虔诚地练习了多次,去给任课老师认错时果然被接受。

孙蒲远不愧是全国特级教师,她教育学生不光有耐心,还有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地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儿童成长离不开细节的指导。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儿童少年时代就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为儿童少年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年的调查发现,61。7%的初中生有偶像,略高于小学生(61。4%),较高中生(55。6%)高6。1个百分点;而有榜样的比例以小学生最高(68。8%),高于初中生(63。3%)5。5个百分点,较高中生(52。1%)高16。7个百分点。而且,有偶像和榜样的峰值年龄不同,初中一年级学生有偶像的比例最高(64。9%),而小学四年级学生有榜样的比例最高(74。0%)。也就是说,偶像崇拜在12~13岁(初一、初二)达到峰值,榜样学习在9~10岁达到峰值。在达到峰值后,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比例同步下降;进入初三,有榜样的比例下降更加明显,有偶像的比例开始超过有榜样的比例。这说明,榜样作用在小学阶段更为突出,偶像作用在中学阶段持续加强。

调查中,我们请少年儿童自由写出三个最崇拜的偶像和三个榜样,并对其进行归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一是明星,包括歌手、演员、运动员、模特;二是杰出人物,包括文学艺术思想家、英雄、政治军事人物、科学家、企业家、劳动模范;三是师友,包括身边的同学同龄人、高年级同学、老师;四是父母家人,包括父母以及其他亲戚;五是虚拟人物,包括文学或影视动漫中的虚拟人物;六是自己。未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归为“其他”。统计发现,偶像中明星居第一位,近七成(68。4%),分别为歌星(37。0%)、影星(20。5%)和体育明星(10。3%);榜样中师友居第一位(35。8%),其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同学同龄人(26。0%)。

由此可见,榜样和偶像对于孩子极富吸引力,如果发现他们的某些好习惯,可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专家认为,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与教师完全可能把偶像变为榜样。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动作或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到9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举一个例子,孩子洗手您就得给他训练,不洗手就不能吃东西,只要是吃东西就必须洗手。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看看,您老问孩子,还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习惯了。开始一看妈妈,就知道“哦,我要洗手”,到以后他就不用提醒了,就如现在我们大人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还要提醒吗?这是习惯!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那么孩子的习惯养成呢,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因此要训练。做父母的都很明白,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乱,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呢?裤子都找不到了,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好习惯。

我建议父母们采取一个办法,孩子要从小就开始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过了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够养成初步的习惯。所以说很多好习惯都要这么一步一步训练出来。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这个假期你要好好把你写字握笔的姿势练好,开学前我要检查。”这种要求恐怕不行,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笼统的要求对他们难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计划分割成很多个小计划,并不断地与孩子一起总结评估:今天做得好,可以奖励一颗小星星;7天都得到小星星,可以换1颗大星星;获3颗大星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

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注意,一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在家里都不能骂人,孩子如果骂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环境。

家里有个学生,最好的环境就是家庭成为书香之家。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千万别打麻将。有的父母边哗啦哗啦打麻将,边说:“儿子,好好学习啊,考北大、考清华。”他能考上吗?

再如,您老在家里看电视,一集接一集没完没了,看得泪水涟涟。您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您说这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您知道孩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吗?有个孩子告诉我,父母看电视他不敢过来,但是他想看,他就把门开个缝儿,耳朵竖得尖尖的,用耳朵听电视,这多累呀!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不在家的时候您尽可以看电视,孩子学习的时候您最好别看电视。您是个大人都控制不了,孩子还那么小,他更抵抗不住**了。所以,培养好习惯最需要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做出榜样,最需要建设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习惯的培养是一门科学。那么习惯培养的原则是什么呢?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比方不磨蹭、不撒谎,不欺负人等,要使孩子生活得很有情趣、很有意义。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有些习惯孩子比大人形成得早,像环保,我们就要向孩子学习。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且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和老师跟孩子的关系越好越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这样才有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2013年5月于北京世纪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