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幼儿园行为文化建设(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3)师幼交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研究表明,那些感受到教师高期望的幼儿更有可能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因为幼儿是特别容易受暗示的群体。所以,教师对幼儿的接受、关心、尊重和鼓励,有利于幼儿自尊心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4)师幼交往可以影响亲子、同伴交往

积极适宜的师幼交往对亲子交往,特别是对不安全的亲子依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被教师喜欢,与教师建立起和谐亲密师幼关系的幼儿也更容易得到同伴的接纳。

(三)对家园交往的认识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家园关系是幼儿园和家庭协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其重要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在我国的政策文件中也已得到充分的体现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可见,幼儿园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尤为重要。从幼儿园对社会和家长方面的开放度上来看,有的幼儿园虽然有家长开放日,但是每学期只有一两次而已,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1。含义

在本书中,家园共育的侧重点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指幼儿园和家长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进行的彼此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行为,以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最终实现促进幼儿成长的目标。[1]

2。类型

(1)根据交往的频率

家园交往可以分为日常**往和阶段**往两种类型(见表3-1)。

日常**往具有便捷、便利的特点,有些甚至可以天天进行,如每日的接送交流。这类交往的局限性是家长和教师双方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

阶段**往可使教师和家长详细准确地了解彼此的信息,并且具有持久性和可核实性,如家长开放日活动等。这类交往的局限性则是耗时耗力。

表3-1日常**往与阶段**往

(2)根据借助的符号媒介

家园交往又可以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见表3-2)。

语言交往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具有直接、时效性强的特点。其局限性是受时空限制,并且交流内容有限,交流的主题容易偏移。

非语言交往能借助墙面环境、网络平台等媒介,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交流内容广泛、交流主题性强的特点。

表3-2语言交往与非语言交往

(3)根据交往家长的人数

家园交往还可以分为集体交往和个别交往(见表3-3)。

集体交往中家长参与的人数较多,具有高效、省时省力的特点,其局限是缺乏针对性。

个体交往一般指一个教师和一个家长进行交流,采用一对一的形式,针对性强。

一般来说,教师相对喜欢集体交往,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交流沟通的效率。家长比较喜欢接送交流、家园练习册的交流方式,因为可以更多了解自己孩子的教育及发展情况。

表3-3集体交往与个体交往

3。重要性

(1)从家长角度出发

第一,能使家长感受到幼儿教育的专业性,建立起对幼儿教师和幼儿园教育的正确认识。能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和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实现合作双赢。

第二,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家长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孩子的成长。

第三,家长能向幼儿教师学习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教育幼儿的自信心,丰富育儿经验。

(2)从教师角度出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