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第6页)
3。根据气候条件进行设计
如果没有适当的建筑设计,烈日、下雨等天气就会阻碍孩子的户外活动。为了让孩子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幼儿园应尽可能创造出最大的可供活动的机会。如果是较寒冷的地区,应该充分考虑气候因素,把活动场所放在建筑的南侧,最大限度地提供活动的频率。再比如,在多雨的地区可以利用经常下雨的特点,做一些透明屋顶的棚架,孩子们会对观察雨水落在棚架上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干燥且太阳较烈的地方,可以结合自然的树丛营造户外环境。暂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园所,也可以适当地考虑带顶棚的组合设施。这样无论是酷暑,还是下雨天,都不会妨碍孩子们使用。[10]
(二)满足幼儿需求原则与实施途径
1。提供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
(1)不同的游戏类型
户外游戏不仅仅为幼儿提供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也应该包括创造性的建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组织的规则性游戏等。
(2)动静结合
应支持和鼓励幼儿的社会**往,允许幼儿进行不同性质的活动,做到动静结合。可以有消耗大量体力能量的激烈运动,如追逐、跑跳等;也可以进行安静的活动,如户外自由涂鸦等。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幼儿园可以通过创设富于变化、有一定挑战性和探索性的环境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经验,增加户外游戏活动环境的趣味性,满足幼儿运动和游戏的需要,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想象。例如,为幼儿提供立体空间的户外环境。户外游戏活动环境不仅应该有平面的空间,还应当有垂直和立体的空间(如山坡、隧道)。幼儿园还可以把不同的器械和设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连接起来,增加独立器械与设备的复杂性和趣味性,为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的选择。
2。提供一定的私密空间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一般都是众多儿童在一起游玩,需要一个公共开放的活动空间。但是实际上,孩子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或是只能容纳1~2人的小空间。如果没有这些空间,孩子们往往会没有目标地来回走动,甚至有可能由于心情急躁而做出攻击性的动作。这些小空间可以由植物来围合,也可以采用低墙、花栏、藤架的组合。幼儿园还需要给那些想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观看或者观察的场所,在这些活动的旁边最好有座椅,使孩子们可以坐下来静静地看,慢慢地模仿,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参与进去。
(三)适当绿化原则与实施途径
1。不以成人审美为标准
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创设要反映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而不应当仅仅从成人的眼光和欣赏标准出发去创设幼儿园的环境。例如,一些幼儿园为了建设“花园式幼儿园”,把原先平平整整的大块场地改造成了曲径通幽的通道,有花坛和喷泉和古色古香的亭子点缀其中。但是,花园式的幼儿园适合于成人休闲,符合成人的审美,并不适宜作为幼儿的户外活动场地。
2。不可无,也不可过度
幼儿园户外的绿化应不妨碍幼儿户外活动,不剥夺幼儿户外活动空间。必须在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幼儿奔跑、追逐的大块场地的前提下,来设计幼儿园的绿化。
三、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
(一)重视幼儿参与原则与实施途径
幼儿园物质环境不是给教师、家长、参观者欣赏的,而是为幼儿服务的。应该让幼儿主动参与物质环境创设,成为环境的主人,成就自信、自主、自尊的快乐幼儿。教师的角色更多是指引者和引路人,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和区域规划,帮助幼儿成为主导者。[11]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如果环境主要由教师创造,孩子就会没有参与的成就感,环境对于幼儿也就缺少持久的吸引力。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幼儿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是育人的地方,物质环境的创设和布置必须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丰富幼儿的知识和感官体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绪和能力。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有力量的环境能够发出无声的邀请,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和活动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大到整个园舍的布局、活动区的安排,小到一草一木,一件玩教具的选择,无不是幼儿园教育理念的体现,都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存在的。
因此,幼儿园在创设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时,在空间的安排与结构设计、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等方面必须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物质环境必须体现幼儿园自身所希望达到的教育意图,环境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育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幼儿。
1。活动区
活动区也称为活动角、游戏区或学习中心,是从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身心发展水平出发,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创设的游戏和学习环境。一个能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区,必须在规划和设计、空间安排等方面有合理的设置。
(1)活动区的内容及数量
幼儿园应根据活动室的面积、幼儿人数以及教育活动的客观需要来设置活动区,决定活动区的数量。
一般来说,活动室可同时设立4~6个活动区。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活动区的数量。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教师为幼儿在游戏中设置的区域,不可能完全满足幼儿的需求,应该留出一定的区域空间作为备用区,供幼儿选用。
(2)活动区的空间设置
不同的活动区域性质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图书区、美工区需要安静的空间,角色区、娃娃家可以吵吵闹闹。幼儿园需要考虑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安排与定位。
2。玩具和游戏材料
玩具和游戏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教师在为幼儿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时,既要考虑玩具和游戏材料的安全性、数量和种类的合理性、年龄和个体的适宜性,又需要考虑存放的位置和容器的特性,以及更新变化等问题。幼儿园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玩具和游戏材料要安全。
第二,玩具和游戏材料应数量多样,种类丰富。
第三,玩具和游戏材料要适宜,注意年龄和个体的适宜性。
第五,玩具和游戏材料要不断更新。
3。墙面环境